离婚登记处
【看中国2016年10月23日讯】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虚构小说,而是上海的日常景观——
“离婚的吧?”白色制服保安熟门熟路地对进门者说,并递过去一张纸条,“上午已经没号了,这是下午的,一点半再来排队吧。”几天来,由于想离婚的人太多,上海徐汇区婚姻登记中心不得不采取“熔断措施”:每天限号60个。放眼望向登记大厅,前来离婚的多半是老夫老妻,他们的眼光里没有通常的怨恨或不舍,与理该有的情绪和氛围不太协调。他们更像“例行公事”的抢购者,像是在等待产证、等待车牌——以这样的心情和表情,等待终结彼此超过20年或30年的婚姻。
周遭是聊天的人们,聊的是“共同的话题”,关于房屋限购。他们不像真正的离婚者:各怀心事,各有隐情,面容忧戚,佯作镇定。更确切地说,他们的“心事”和“隐情”是一致的——等待离婚者总是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该有的羞涩与避嫌荡然无存。
上海离婚登记处实行限号
这一切,源于上海房产市场上的“传言”:9月1号起,上海将加紧限购,不仅要恢复“认房又认贷”的房贷政策,更关键的是,一年之内离婚的还要按已婚情况处理。面对疯了般的上海离婚潮,8月29日傍晚,上海市住建委出面辟谣:没有研究过此类政策。但不知何故,人们对官方的辟谣居然将信将疑,宁可“未雨绸缪”地“安排好后事”,免得“突如其来的被动”。
呜呼,这是怎样的一幕:当婚姻解体这样的人生大事,居然不再悲怆,配偶双方的眼神里不再有一丝“舍”“离”之情,而是充满着“赶紧离掉”的期待——这样的社会场景,与之“配套”的,是普罗大众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啊?
当一对对心智健全的男人和女人,在自愿离婚协议书上非常默契地写下“感情破裂”的离婚原因,他们为何不受道德和情感的煎熬?当“说假话”通行于社会,成为人人皆知和可以接受的“潜规则”,那么“这边”的决口,会不会成为“那边”的滥觞?当全民的道德底线充满了“决口”留下的“豁口”,这样千疮百孔的“道德堤坝”,是怎样的一副“全民道德景观”?
要追问因由,毫无疑问,首当其冲的是“逼良为娼”的环境。这些“良民”,如今跑到离婚登记处来“丢人现眼”而“不知耻”,俨然一派“为娼”的言行,乃是某种程度的被逼所致。一旦“法不责众”和“笑贫不笑娼”成为“民间通识”,无意间就拉低了全民的道德底线。如果政府的决策只有“经济思维”而没有“政治思维”,或者更确切地说,管它是不是“恶政”或者“恶法”,管它是不是具有“人心向善”的导向功能,只要“暂时有用”,就是“最佳选择”——那么,这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一旦成为“治国主旋律”,只会给本就堪忧的道德现实雪上加霜。
何尝是购房一策?在户籍问题上,生育问题上,产权问题上,医改问题上,教改问题上,改企问题上……充斥着“劣币驱逐良币”和“逆淘汰”的案例,人们的向善之心,一次次经受着洗刷和考验,道德底线一次次下降。当“说假话”已经不再脸红的时候,“做假货”只是早晚的事了。当一个国度成为“假货横行”的代名词,这是怎样的耻辱啊!然而一切都是起于青萍之末,我们眼看着道德堤坝渐渐溃塌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社会溃败就是这样开始的——如果制度设计屡屡突破人性底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