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开庭新华社亲上阵 网友:马蓉有托?(组图)


王宝强离婚案开庭,其本人到法院应诉。(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10月20日讯】(看中国记者李佳综合报导)在喧嚣两个月之后,王宝强离婚案终于开庭。18日,庭审当日,北京朝阳法院外热闹非凡,有看新鲜的普通民众,也有力挺王宝强的粉丝,还有据称是马蓉妈妈雇来骂场的群演,而这些民众的个人行为,在中共官媒新华社的一篇怒批王宝强的评论文章出台后,似乎都显得黯然失色了。

离婚案开庭 民众围观新华社关注

据《中国网》19日援引《中国江西网》的报道称,王宝强离婚案于18日下午开庭审理,王宝强随同代理律师一起前往应诉。北京朝阳法院外人山人海,围观的民众中,有力挺王宝强的,也有大骂其人渣的。19日凌晨,有网友爆料称,大骂王宝强的一群人为马蓉妈妈找的群众演员,据说花费了5000元,是专门来骂场的。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表示,马蓉妈妈帮女儿虽然无可厚非,但是非不分,为老不尊。


现场围观的民众。(视频截图)

出人意料的是,当离婚案双方正在法庭内外剑拔弩张之时,中国官媒大佬新华社竟然即时出手,也为王宝强这名艺人的离婚案大撰其词。新华社18日报道称,王宝强身为明星,却把家事当公事,“拿炒作家丑来扩大社会影响,实在令人不齿”。

报道称,王宝强利用家丑来制造影响,形成强大的关注度效应,这种行为违背中国传统道德,“真是毁人‘三观’”。

报道还称,王宝强以婚变带火了其执导的影片,沸沸扬扬的离婚事件不过是为了利益而精心策划的一出闹剧,而这种炒作家丑的行为,“已经成为影视娱乐公司内部的一种‘赢利模式’”。

社评引争议 新华社被指演狗血剧

然而,上述新华社这篇题为《炒作影视明星家丑的“赢利模式”令人不齿》的文章,随后引发了更大的舆论关注,风头甚至胜过了离婚案本身。而且由于争议太大,该篇文章目前在新华社的官网上已经被删。

首先发声反呛新华社的是中共官媒《检察日报》。据《新浪》19日报道,《检察日报》在官微上发表了一篇观点相反的文章,称“自曝家丑”是王宝强的自由。作者表示,明星的婚变和普通人的婚变并无区别,只是需要分割的财产要多很多;但对社会来说,婚变产生的示范指引作用,由于人的不同,区别还是挺大的,“这也正是我关注王宝强离婚官司的原因”。


《检察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网络图片)

《BBC中文网》19日也发文报道,王宝强离婚,中共官媒也跟着上演“狗血剧”。

报道称,新华社在王宝强走进法庭时推出的这篇署名评论,“帽子大的吓死人”;而且,“损完了王宝强,作者意犹未尽”,把法庭外围观的民众也“可怜”了一把,称他们也许迟早会明白,明星的婚变和普通人的婚变并没有什么区别,“是利益让它产生了区别”。

但事实上,明星的婚变与普通人的婚变确实有区别,而且区别大了。媒体关注,是因为民众感兴趣;民众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是名人,“就这么简单”。

在新华社发表评论前,《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也发表了署名评论,告诫王宝强不要把离婚变成“狗血剧”。王宝强离婚案成为媒体焦点后,中共广电总局甚至发出通知,禁止媒体追捧明星和网络红人,并要求媒体“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名人离婚引起公众关注、媒体聚焦,很正常;而喉舌官媒发表评论告诫名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离婚,媒体主管部门也发通知要求媒体转移注意力,则不正常。

有人评论,中国媒体人有劲没处使,“公众感兴趣而媒体不能触及的话题太多”,所以,“只好另辟蹊径,劲都使歪了”。而“革命文化、时代精神”虽然被要求“大力弘扬”,但是公众是否感兴趣,也许看看点击率就明白了。

《多维新闻》18日报道,新华社对王宝强离婚案的社评引来大量网友的谩骂,有人说,新华社该不是马蓉找来的托?

本文留言

作者李佳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