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神话的“互联网+”还能坚挺多久(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9月29日讯】这两年,互联网+已经在最高层的直接影响下,变成了各行各业争相吹捧的新经济模式,也是各领域相关企业想尽办法、穷尽手段,模仿、借鉴、抄袭中最热门的工具,依靠“互联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成了各行业、各领域、各企业心中顶礼膜拜的灵丹妙药。
俗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互联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究竟对各行各业起到了什么作用,恐怕没有几个专家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毕竟,中国九成以上的企业依然是干实体、走传统的商业道路,让他们盲目的采信“互联网+”这种所谓新经济形态是不是符合企业长远发展、转型升级。
首先,占据最大资源、最大市场的传统国企,他们虽然拥有绝对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背景优势,但这些企业的管理层绝大部分都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别看这些国企干部个个都是博士、硕士,但又有几个董事长、总经理懂互联网,恐怕连使用电脑这么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困难,更别说采用“互联网+”来帮助国企转型。国企的垄断病、霸道病、独裁病积重难返,连深化改革这样的举措都推进困难,还让他们玩“互联网+”难道不是笑话。
其次,只有最小市场、可伶资源的传统民企,尽管他们这几十年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难以统计的奉献,可是他们的资金实力、人才实力都难以抗衡国企,在面临经济转型的时期,让他们采信“互联网+”的新经济神话无非是增加企业负担,让他们雪上加霜。
通过观察发现,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这几年都在搞“互联网+”,在一些所谓的专家忽悠怂恿之下,不是自己建设开发电商平台,就是依附淘宝、京东等互联网商业平台开旗舰店做网络销售。让一些原本就经营困难、实力薄弱的传统实业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生不如死,甚至无力回天。包括一些上市企业,动辄投入数千万建设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互联网渠道,最后基本上都是颗粒无收,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甚至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再者,以扶持中小微企业为借口,利用“互联网+”这种所谓新经济形态大搞互联网金融,出现一批打着众筹、众帮、众扶、众创为旗号的“互联网+金融”,如P2P网络借贷、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挖财类的手机理财APP、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五花八门的平台。可是,从这几年新闻的报道中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其实就是高利贷的变种,跑路的、跳楼的、骗钱的各种丑闻不一而足,对干实体的企业、和参与投资的个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迄今为止,管理当局也未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和监管措施,任由其摸着石头过河非常之危险。
搞“互联网+”名义上是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其实,已经从各个层面对传统企业造成了负担,无论是从资金压力、人才压力,还是从产业升级、模式更新等方面,让企业基本上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特别是让那些原本就压力大、资金缺、资源少、人才难的民企更是茫然失措,不学“互联网+”就跟不上形势、就不懂新经济,学“互联网+”不但没有增加业绩,反而加重了企业的各项成本,这也危机。
很多人以为开辟了电商平台,或者进行了网络营销就等于实现了互联网+,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认识,也是造成失败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类公司多属行业龙头,体量大而经营模式成熟,转型难度较大。互联网+需要做脱胎换骨式的体制改造,倘若企业仅仅把电商当成一个新生业务渠道,或者把互联网业务当成一个新业务模块而非战略方向,则难免跟自身线下渠道恶性竞争,产生左右手互博现象,导致内部资源耗损巨大,难以让新业务渡过有投入无产出的成长期。
究其根本,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远不如美国,工业制造能力又不如德国,现阶段把“互联网+”当成口号喊喊无所谓,当要想带动传统工业、传统农业和其它领域的发展,还只是属于“梦”的阶段。中国之所以会出现“互联网+”这个神话,是由于马化腾、马云等互联网企业大佬输出的营销理念,为他们企业未来的发展制造神话。
一个以“连接一切”,实现资源共享,一个是以云计算犹如水和电一样,是未来人类的必需品。正如有人说,国内有些传统公司试水互联网+,往往将中国13亿人口当成自己的潜在市场,实际上,这是个陷阱。因为互联网已经把中国社会分为有网和无网两个世界,全国互联网普及率47.9%,意味着还有约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游离于互联网世界之外。
诚然,“互联网+”看起来是个好东西,也是制造神话的最佳武器,但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的帮助,不得不令人深思,它能够坚挺多久,值得思考!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