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人大报告:中国恐面临“地区性经济坍塌”

 2016-09-19 12: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6年09月19日讯】“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部分省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断崖式下跌。特别是山西和东北等地区GDP名义增长率低于实际增长率,陷入实质性通货紧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范志勇说,“地方经济增速长期放缓不仅导致居民收入长期收入生长放缓甚至绝对下降,地方政府的收入亦会下降,削弱地方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

9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人民大学举行。范志勇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面临崩塌现象的地区通常也是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中任务最重的地区。在此背景下,应该更加关注局部区域财政收入崩塌的问题,特别是基层财政收入突变带来的各种民生问题,建议设立过渡期基层财政救助体系。

国家统计局在此前一天集中公布了一批数据。多项数据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此前初现的企稳现象。

报告称,宏观经济企稳的现象表现在:第一,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环比增长率有负转正,显示工业部门复苏迹象初现。第二、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降幅收窄,人民币计价的出口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人民币贬值对贸易的改善作用初现。第三,工业生产稳中有升。第四,8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达到50.4,扭转了此前连续数月下降的趋势,间接支持制造业复苏判断。

“但是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宏观经济风险依然处于累积阶段。”范志勇说。

报告指出,宏观经济复苏基础不稳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不足,价格指数负增长风险依然存在。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为1.3%,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值。

“自从2016年5月份之后,消费者价格指数再次进行下行通道,目前略高于通货紧缩的临界值。”报告称。

范志勇研究分析发现,从细分商品类别来看,消费者价格指数下降主要是由于此前连续上涨的猪肉价格出现下降造成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可能与2016年以来不断下行的货币增长率有关。

2016年以来,广义货币(M2)增速持续下滑,从年初的14.0%下降至7月份10.2%,几乎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12.2%,比年初下降0.9个百分点。报告称,广义货币增速跌至危机之后最低点,货币政策有“名松实紧”的迹象。

报告称,中国经济的整体风险依然存在,甚至存在不断积累的可能。具体表现在:实体经济面临不确定陷阱,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货币存量活期化现象假设;流动性供给存在“脱实向虚”风险;板块和地区经济塌方式下滑风险依然存在,地方财政面临较大考验;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华夏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