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专访雷曼前交易员:金融海啸无声无息难有明确拐点

 2016-09-16 12: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6年09月16日讯】2008年9月15日,具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宗破产案。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掀起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海啸,导致美国经济在危机中损失了22万亿美元,也将全球经济拖入长达数年的经济危机中。

8年来,人们不断反思雷曼走向破产的教训,来为下一次危机做好准备。总结出的教训包括不加控制的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政策制定者们对房地产泡沫的估计不足,疏于监管等等。而对于亲身经历雷曼最后岁月的前雷曼交易员贾里德(Jared Dillian)来说,大厦非一日之内倾覆,但一切又发生得悄无声息,很难找到准确的时间拐点。

当被问到雷曼破产给现在的银行业和投资人有什么启示时,贾里德(Jared Dillian)不假思索地表示,“警惕杠杆。”他表示,虽然在现在的监管环境下,美国的银行业想要再重演雷曼式的崩盘,几乎不可能,但是,未来如果监管重新慢慢放宽,“还是会有人会犯跟我们一样的错误。”

贾里德(Jared Dillian)于2001年入职雷曼,直到2008年9月雷曼破产后失业。在雷曼任职的七年中,他最高的职位是ETF交易部门主管。现在,他经营着一家叫做“The Daily Dirtnap”的网上报纸,并担任Mauldin Economics的投资策略师,给交易员和投资人提供资讯和研报。2008年之后,贾里德回到南卡的海边,远离“斗兽场”一般的华尔街,“我喜欢现在平和的生活”。

在雷曼破产8周年之际,他再次回忆起那段充斥着贪婪、病痛、野心的疯狂岁月。

亲历雷曼破产:没有人救我们

“9月15日是周一,我还是照常去公司了。”贾里德回忆着8年前,很多细节还历历在目,“我从纽约中城往上走,当时雷曼的办公楼在49街和7大道的交叉口。公司已经被电视直播车包围了。很多记者在周围。他们想要抓住我,问问题。”

9月14日晚间,曾被称为“华尔街斗牛犬”的雷曼CEO理查德•福尔德(Richard Fuld)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在执掌雷曼的十年中,他驾驶这艘巨轮曾经成功地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躲过了911之后的经济困境,但却在新一轮的房地产泡沫中,撞上冰山。在媒体的报道中,他寄希望于同在雷曼董事会的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表弟乔治•沃克(George Walker),但后者却再也无法接通布什的电话。因为无法获得美国官方的财政担保,曾有兴趣购买雷曼的英国投行巴克莱,最终在那个周末,选择离开。

“前一天夜里,我们已经知道,没有人救我们。但我还是去了公司。”贾里德表示,“到公司的时候,公司的股价已经是零。我们破产了。大家聚在交易大厅上,却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

就在雷曼破产前一周,雷曼员工已经感受到了大厦将倾。那周,雷曼公布了历史上最后一份财报,显示季度亏损高达39亿美元。“股价跌到了每股10美元以下。”这和2007年年初的水平相比,跌去了九成。“那一周,福尔德曾经来到交易大厅做过演讲,鼓舞士气。事实上,我在雷曼任职的7年中,我就没有见过他几次。他的办公室和我们交易大厅离得很远。我在二楼,他在31层以及以上的地方。”那也是贾里德最后一次见到福尔德。

2008年9月15日,贾里德和当时雷曼其他两万多名员工一起失业了。

但是,对于贾里德来说,那天却也像是一种解脱,因为终于可以告别“疯狂赚钱”的企业文化,告别“欲罢不能”的华尔街。

“不要救。”8年后,说起现在仍颇有争议的美国政府是否该救助雷曼的问题,贾里德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如果当时救了,然后纳税人知道,雷曼曾如何疯狂追逐风险,他们的愤怒会到今天都难以平息。”

华尔街往事:追逐风险激发人性的恶

对于雷曼疯狂追逐风险的过往,贾里德曾有切身的体会。

这位曾经就任美国海岸救援队的壮汉,在华尔街的工作重压和激进的企业文化面前,曾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

“赚钱”始终是华尔街的第一定律。但是,监管的放松,让华尔街对风险的胃口越来越大,最终走向失控。

1999年11月12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法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消除了银行、证券以及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限制,结束了美国长达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经营历史。华尔街上各大银行,争先恐后地进入高回报但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野心勃勃的雷曼逐渐抛弃曾经的主要营收来源——固定收入,而大举扩展其他创新业务。在2006年,雷曼成为美国次贷证券产品的最大认购方。

“当时的企业文化,鼓励对工作的热情(passion)和好斗(aggressiveness),也鼓励创新。只要你能想到赚钱的方法,就可以去做,几乎不需要经过审批或报备。”贾里德表示。

对风险不加控制的追逐,让资产泡沫走向疯狂,也在部分从业人员身上打下了烙印。

入职三年之后,贾里德发现自己没办法控制情绪,在不顾一切求胜的环境中,他患上了燥郁症。某一天,在喝醉之后,他吃掉了半瓶泰诺,幸运的是并未伤及性命。雷曼破产后,他把自己曾经患精神疾病的这段经历写进了《华尔街怪胎:关于金钱和疯狂的回忆录(Street Freak: A Memoir of Money and Madness)》一书中。另有一名美股交易员曾经表示,在十年前,华尔街的生态就是“丛林法则”,交易员之间互相爆粗口、砸电话,“没有人关心你是不是生病了。”

贾里德也砸过电话。“有一个单子没有做成,我像断片儿了一样,在交易大厅上随手抓了一个电话砸在桌上,砸得粉碎。当时,刚休市,交易大厅大约有150个人吧。突然就安静了。”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情绪的贾里德,并没有获得任何处罚或问询。很快,他收到了雷曼内部的升职通知。“我没有办法确认砸电话和升职之间有关联,但我猜,这其中显示出来对工作的狂热,让我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

在书中,贾里德曾表示,市场会激发人性中恶的一面,“当时,如果你叫一个人恶棍,他会不以为然,恶棍往往会赚很多钱。最侮辱人的话,是叫一个人‘失败者’。”

贾里德坦言,在2008年之后,随着监管的收紧,华尔街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风险胃口也变小了很多,“银行模式从‘自营’(Principle)转向‘代理’(Agency),也就说,以前是银行想要做这笔交易,自己去承担风险,但是现在,银行只是为客户去执行交易,是客户去承担风险。”

远离了华尔街生活的贾里德,渐渐摆脱病痛的困扰。他表示,金融危机后,常有类似精神困扰的华尔街从业人员,因为看了他的书,来联络他,交流经验,最近几年愈发变少,“大概他们的工作压力,也没以前那么大了吧。”

雷曼破产启示:提防高杠杆率

当被问到雷曼破产给全球银行业最大的警示,贾里德不假思索地表示,“警惕杠杆率。”

在2006-2008年期间,以雷曼为代表的投资银行因为自有资本少,为了筹集资金扩大业务,只好大量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来维持运营的资金需求。但是,杠杆的特点就是,在赚钱的时候,收益成倍放大,但在亏损的时候,损失也会成倍放大。在破产前的2008年,雷曼的杠杆率曾达到32比1,也就是32份的债务对应1份股本。等到雷曼破产时,总负债已经高达6130亿美元。

当被问到美国银行业何时可能重演雷曼式的崩盘,贾里德坦言,“基于现在的监管机制,有人说,银行已经变为一种公共事业型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理论上来说,公共事业型的企业是不会破产的。”在2008年之后,受到监管收紧的影响,美国银行业的准备金率提高,而杠杆率普遍降至10-15倍附近。

但贾里德同时表示,过一段时间之后,当某些监管在未来再度被取消时,“还是会有人犯和我们一样的错误。”

虽然不再做交易员,但贾里德仍在打理着个人财富,并给一些交易员和投资人提供投资建议,“银行业危机看起来仍很遥远。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说,仍有一些不安因素,比如在国际债券市场,有近一半的主权债券为负利率。而就美国来说,有相当大的久期风险(Duration Risk)。”

在低利率的环境下,追求收益率的基金大批涌进长期债券市场。因为债券期限越长,支付的利息就越高。所谓“久期风险”就是指,一旦利率哪怕小幅走高,对于投资久期的长期债券持有人来说,资产价格下跌的幅度就会相当可观。这也成为美联储在金融危机过去8年后,只能完成一次加息的考量之一。

而对于曾经亲历上次金融危机的人来说,最大的体悟也许就是,谁也无法真正预测危机的时点。即便在雷曼破产的前一年,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楼市过热不可持续,但是疯狂的市场,让大多数投资人欲罢不能,集体卷入这场金钱的漩涡中。

如果遇到下一次危机,你会准备得更充分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贾里德表示,“永远不要用所有的钱去投资。要留相当比例的现金。持有现金,意味着你有用相对便宜的价格,在未来投资的可能。”

来源:腾讯财经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