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骇人听闻的湘西“赶尸”(图)
揭密骇人听闻的湘西“赶尸”。(网络图片)
六十多年前的湘西地区。初冬的临晨,凉风飕飕,天还黑洞洞。只见一个穿草鞋,头戴青布帽,一身青布长衫的人,带领着另外一个“死人”从一个小客店出来。带路人背着一个盛着纸钱和香烛的高背篓,一手提灯,另外一手摇铃,斜着身子走路,眼睛盯着后面一个披着宽大黑长袍、上身僵直、走路摇晃、步履有节奏的“死人”。“死人”没有衣袖,戴着的大草帽压住了脸,几条画着符的纸条从额头上挂下来,根本看不清面貌。
那个在前面引路的,手中摇的称为“摄魂铃”(也有的带路人是敲一面小铜锣),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他时不时偏头朝前面看看。每走不多远,从他手里就飘下来一张不大的纸片——“纸钱”,就是抬棺木出丧要在沿路丢下的所谓“买路钱”。遇到上坡下坡、上桥下桥,那引路的还对黑袍呼唤:“转弯倒拐”,黑袍会听着领路人的声音行动。尸体多的时候,“赶尸匠”就用绳子把“死人”串起来,每隔七八步一个。
这就是骇人听闻的“赶尸”——带领尸体走回老家。这种奇特的行业,相传有几千年了,而且只有在湘南西部才行得通。因为,一、只有湘西有“死尸客店”。二、只有湘西群众闻见赶尸匠的摄魂铃或小铜锣知道迥避。三、湘西村外有路,而其他省路一般都穿村而过,他们当然不会让死尸入村。四、湘西人闻见摄魂铃声,便会主动将家中的狗关起来,否则,狗一出来,便会将死尸咬烂。因而,这种十分奇特的赶尸行业,只有湘西才有。
中国人特别眷恋自己的乡土,叶落归根的观念根深蒂固。客死异地的游子,本人的意愿一定要入葬祖茔;孝子贤孙必得搬丧回籍,亲友相知也都有资助此事的义务。古代交通不便,带领尸体走路回家,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所以在湘西特别流行。
人死了还会走路?真是不可思议!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听姥爷讲过这“死人走回家”的故事,听得毛骨悚然,却百思不解。自从有了互联网后,才得知了其中秘密。
“赶尸匠”走在前面,时时掉头关照后面跟随的“死人”,边走边丢纸钱,名曰“买路钱”;“死人”则沿着“买路钱”向前挪动足步,实际上纸钱成为了路标。引路人还提着一个灯笼,火光半明半灭,闪烁不定,这也是为“死人”指明去处的暗号。背上高耸耸的背一背篓;满咚咚的盛着纸钱和香蜡。就这样,一前一后,缓缓的,阴森森的,幽灵似的,走在荒郊小道,或僻静的小街小巷里。未晚投宿在鸡毛店中,点燃香蜡,焚烧纸钱,一时充满阴风惨惨的气氛,使不人敢与之接近。沿途住店也是只有湘西特有的可接待这类旅客的乡村小店,在傍晚客人稀少的时候进店,次日天亮前出门。
原来行走的“死人”是活人装扮的,全部秘密都在那只高高的背篓里,表面看来是装的纸钱和香蜡,其实全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分散人们视线的把戏。高高的背篓里装着尸体。确切的说装的是死者的头部和四肢,至于躯干部分,那就不知道哪座荒冢下埋藏着游子的残骸了!
到目的地两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属,准备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将寿衣帽寿鞋给死人穿戴齐备,装进寿木。这种入殓过程,全由“赶尸”者承担,绝对不允许旁人旁观,正如出发时将尸体“扶出棺材”不允许窥视一样。说是在这些关键时刻,生人一接近尸体,便会有“惊尸”的危险,而入殓过程,必须在三更半夜。一切安排就绪,就是说将死者装殓以后,丧家才去认领。棺盖一揭开,须眉毕现,果然是丧家亲人,象貌宛如昨日,现在却翘翘长眠在棺材里了,伤心惨目,摧人肺腑,顿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赶尸”者这时特意劝说大家不要过于悲伤,致使死者不安。幸亏他生前积有功德,得平安的返回乡土。刚经过长途中跋涉,急需安息。人们悲痛之余,感到一种既见死者后的踏实、满足、欣慰,谁还怀疑它其中奥妙。
也有报道说,尸体是真的,但人则是两个,一个在前面打灯笼,明摆着,叫做“吆死人”的人;一个把尸体挂在自己的身上,整个儿一起套在既长且大的黑袍里。他挺起腰背,承提着这份重量,而双手是垂直的,想来也是用力分提着这份重量。眼睛看不见,凭耳朵听指挥以行使其脚。说实话,这样的劳动也算是惊人的艰苦!一天早歇早走,总得奔波八至十个小时吧,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提灯笼的人要轻松些,这种轻松同黑袍的艰苦相结合,一日一换。
“赶尸”这一行,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但留给世人的传说却挥之不去,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