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代忠义 世代流传!(图)
诸葛亮三代忠义,世代流传!(网络图片)
北伐曹魏,统一中国,这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时,所提出的复兴汉室的方略。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争
建兴十二年(纪元234年)春二月,诸葛亮率领10万大军,用新设计制作的“流马”拖运着粮草军需,穿过斜谷,开始了第五次、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北伐战争。
三年前的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率领大军攻入魏境,用一种叫做“木牛”的独轮小车,运输军用物资,与魏军统帅司马懿,相持了一个多月,因供给不能及时跟上,不得不以撤军告休。
养精蓄锐,三年备战,行前又与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东西两路夹击曹魏,诸葛亮对这次战役抱有很大期望。
10万人马在狭仄险峻的征途上,一路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经过两个月的跋涉,抵达郿县。
司马懿预料军情出神入化
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靠渭水,筑起营垒,抵御诸葛亮。司马懿韬光养晦,可以称之为非凡的战争应用心理学家。他根据蜀汉军队有备而来、诸葛亮善于统兵、指挥若定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部众难免畏惧的心理动向,故意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险而东进,实在是令人担忧;但是,倘若引军西行,驻扎在五丈原,诸位就没有甚么可操心了!”司马懿的预料简直是出神入化,不过他有意歪打正着,好缓解将士们的紧张畏惧心理。
诸葛亮果真屯兵五丈原。
天下大乱,时局震荡,正是武士效力,英雄较智的时节。诸葛亮,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而司马懿的部将,也绝非一般平庸之辈。
诸葛亮长期备战
雍州刺史郭淮,观察两军对垒形势,指出诸葛亮肯定会进军争夺北原,他建议司马懿,派遣部份兵力先往驻守。不少人议论纷纷,认为未必如此。
诸葛亮总结以前几次北伐的经验教训,粮草等军需供应不继,是半途而废的关键所在,于是,他分出部份兵力,开展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为长期作战,做好准备。
六月,魏明帝增派征蜀护军秦朗,统帅步骑兵混合部队两万名,援助前线,命令司马懿说:“只要加固防线,扼守抵抗,不跟敌军交锋,就能挫伤他们的锐气。让他们进攻无所取,后退不得战,拖延时日,相持久了,粮草耗尽,劫掠也不能收获到甚么,那么,他就必定撤军。那时,我军急起直追,大获全胜的上策,就是如此。”
曹魏君臣,不谋而合。
司马懿很清楚,诸葛亮整军备战三年,这一番出征,必有一套周密的部署。但是蜀军孤军深入,将士远道而来,虽然,诸葛亮发明了号称“流马”的四轮车,但蜀道险阻,运输军需毕竟不是容易的事。魏军只要据垒坚守,不与争锋,以逸待劳,必能获胜。
诸葛亮挑斗司马懿
八月,秋天来了。转眼间,跟曹魏对峙,已一百多天了!诸葛亮深知自己处境的优劣。他想,这仗僵持不下,就会重蹈历次北伐的覆辙!
诸葛亮命令部将百般挑战,简直是迫不及待地要跟司马懿沙场见个分晓。司马懿任他百般挑斗,老主意一个:我自坚壁据守。
终于有一天,司马懿收到了诸葛亮派人送来的一套女人衣服,梳篦头钗,胭脂口红,样样俱全。司马懿见了这女人家穿戴的物什,禁不住恼羞成怒,恨不能立即出兵,把蜀军踏做肉泥!然而,他如何不清楚诸葛亮的用意?因此他召来帐下将领,把这套衣服给他们看,并对他们说:“蜀贼诸葛,竟然这等辱没于我!我本想即刻出击,踏平蜀军,但君王的命令在此,我不便妄作主张。现在我要立即上奏皇上,请求允许发兵出击,活捉诸葛!”
魏明帝会意地下了一道批覆,不准出战,并且派遣辛毗,持皇帝符节,担任军师,节制司马懿的军事行动。
蜀军的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节而来,贼军不会出战了。”这个结果是诸葛亮意料中的:“司马懿他本来就无心作战,之所以还一定请求出击,不过是向将士们显示一下他敢于用武举兵罢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能战胜我军,哪里还要千里迢迢去请战呢!”
司马懿巧探军情
为探知敌军实情,诸葛亮派遣使节,前往魏军。司马懿接见了来使,他像诸葛亮一样,也想趁机了解一下对方的虚实。司马懿询问了诸葛亮饮食起居日常工作的情况,唯独不问军事方面的事宜。
“诸葛公早起晚睡,公事繁忙。连责罚超过20杖以上的事情,都无所不问;往来公文,都亲自批阅。但是饭量不行了,一天所吃,不过几两东西。”使者回答说。得此一番话,司马懿心情宽松了许多。他对部将们说:“孔明先生,进餐少而事务忙,这样,他的大限,就快到了!”
诸葛亮鞠躬尽瘁 病逝军中
先主托孤,蜀汉事无巨细,诸葛亮事必躬亲处理;五次北伐,又让他积劳成疾。这时,相约呼应北征的孙吴出师不利,已退回江南。诸葛亮忧思重重。他已感到自己力不能支,不久,便一病不起。后主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探望问候,并咨询国家大事。诸葛亮谈话完毕,李福告别离去。几天后,李福又返回诸葛亮的前线营帐。诸葛亮说:“我知道您还会回来。这几天,虽然倾谈数日,但意犹未尽啊!有些话还没有交待。您所要问的,我看蒋琬是适宜的人选。”
李福抱歉地答谢:“几天前,确实有失询问,您百年之后,谁能担当大任,作为后继者呢?这次返回,就是想再次请教您。”临终的诸葛亮为国虑事,唯恐不周,李福还没开口,他已经心知其意,并且主动告诉了他。“那么,蒋琬之后,谁可接任呢?”李福又问道。“费袆可以作为后继者。”李福再问:“然后,又是谁堪重任?”诸葛亮瞻念蜀汉前程,心中独自怅然心焦。弥留之际的他,已再也没有力气吐露心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日,54岁的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司马懿赞诸葛亮天下奇才
部将杨仪,根据诸葛亮生前部署,率军撤退。司马懿挥师紧迫。姜维命令杨仪调转军队,战旗朝魏军方向布开,战鼓咚咚,摆出了进攻魏军的架势。
司马懿一望蜀军布下的阵势,心想,这必是诸葛亮又一计谋。百姓告诉我他死了,莫非这是诸葛亮的诳骗之策?
司马懿连忙收兵退却。杨仪罢阵离开。于是,百姓盛传一句民谚:“死诸葛诳走活仲达(司马懿字)。”司马懿听了民谚,颓丧而又无奈地笑道:“我能预料到活着的诸葛亮的行为节度,却不能预知死后诸葛亮的伟略奇谋啊!”
司马懿巡视了诸葛亮的营垒布局,由衷地感佩自己的这位对手道:“天下奇才啊!”
等到司马懿再挥兵急追时,已不见了蜀军踪影。直追到赤岸,只得无功而返。
诸葛亮一生清廉
诸葛亮生前,曾上表禀奏后主刘禅:“(我家中)成都有桑树800棵,瘠薄的田地15顷,足够孩子们的衣食用度了。至于臣赴任在外,并不曾私自经营积蓄,身上穿的,口中吃的,全都依赖国家。如果臣一旦死去,家中不会有多余的衣物布帛,外面也不会有因公赢利的产业财货。”
诸葛亮清廉如此!
诸葛瞻奋勇抵御邓艾
诸葛亮晚年得子,名诸葛瞻。父亲故世时,他才8岁。
炎兴元年(纪元263年),曹魏征西将军邓艾,自阴平出征,讨伐蜀汉。邓艾行军七百里崇山峻岭间,遇山险凿开道路,逢溪谷斩木搭桥,一路艰险,粮草眼看不支,已濒临于绝境。邓艾置生死于不顾,在险象环生的行军途中,用毛毡裹上自己的身体,从山峰顶顺势滚落而下,将士们得其感召,攀缘着山崖上的树木藤蔓,前扯后拉,鱼贯而进。邓艾部众到了江油,蜀汉守将大吃一惊,认为邓艾是天兵降临,于是不战而降。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统帅各部将领所属人马,奋勇抵御邓艾,军队到达涪城,驻扎下来。有人向他建议,应该离开涪城,快速行军据险而守,扼住敌军进犯我平原的咽喉。但他犹豫不决,没有采纳。谏者再三劝告,以至于痛哭流涕,诸葛瞻竟然也没能从善而行。
邓艾长驱直入,蜀汉前锋一击即溃。
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发信诱降诸葛瞻:“倘若投降,一定上表请封您为琅琊王。”琅琊,是诸葛亮的故里。诸葛瞻读罢来信,深深愧疚自己的无能,竟致辱没了父祖的尊严,一怒之下,愤然斩了来使。
诸葛瞻兵败身亡
诸葛瞻列阵等待邓艾,要同他一拼死活。邓艾派儿子邓忠等,兵分左右两路,一举包抄了诸葛瞻。两军相交,杀得尸横遍野,天昏地暗。
邓忠等吃了败仗,撤军返营,报告说:「蜀贼是不能打破的!”邓艾火冒三丈:「生死存亡,在此一战,怎么允许有不能战胜之说!”厉声呵斥邓忠等二将,并且要立即斩首示众,以正军法。
邓忠等二将赶忙飞驰前线,再一次跟诸葛瞻交战。魏军冒死肉搏。诸葛瞻誓死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孤军奋战,兵败身亡。
诸葛尚慷慨赴死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时年10岁。这位小将诸葛尚,即诸葛亮的孙子,听到父亲诸葛瞻阵亡的消息,悲痛万分,长啸一声,立即纵马挥剑,驰入魏军,慷慨赴死。
邓艾乘胜进军,到达距成都80里的雒地,后主刘禅,召来群臣,合议对策。或降或战,犹豫不决,贪生怕死的刘禅,最后依光禄大夫谯周之议,决定投降邓艾。
刘禅投降后,随即命令与钟会交战的姜维,束手降敌。姜维的兵士们义愤填膺,纷纷拔出刀剑,无奈地向山岩顽石砍去!
诸葛亮三代忠烈
蜀汉在姜维将士拔剑击石之声中结束了。但诸葛亮一家三代的忠烈世代流传。
正是:
诸葛大名垂宇宙,
忠义传家世无俦;
子孙三代皆殉国,
天地泣泪暮云愁!
鞠躬尽瘁气节高,
一家忠烈百代骄。
气贯长虹英灵在,
万古千秋凌碧霄!
(事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