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移民大国都翻脸,宣布不再欢迎中国人?(图)
移民大国对待中国移民的政策已悄然发生变化(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7月30日讯】千年古国的大门打开了,成群的中国人出来了。后面发生的一切只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所向披靡”……黄皮肤的中国人就像黄河之水般地坐着飞机从天上奔腾而下.....现在,世界各地到处有中国人的身影,定居、工作。
在中国人的海外投资移民版图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仍然备受追捧。因为欧债危机降低移民门槛,同时房地产价格大跌的欧洲各国,也在成为新宠。于是乎,昔日的移民大国开始“翻脸”了!明确表示不再欢迎中国人移民!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四个国家先后出台法令,对单纯的中国土豪们“挥金如土”的移民方式表示了不满。
移民大佬加拿大
“我们不再需要中国富人!”
首先,2012年7月加拿大停止受理了"投资移民"项目。投资移民项目原来规定,拥有一定数额以上的资产、可通过向加拿大投资获取永久居住权。
接着,在今年5月份的重大变动中,首先提高了语言能力的比重,更加重视通用语英语或法语的运用能力。
为什么加拿大不要中国富人了?加拿大的《金融邮报》发出这样的疑问。但实际上,中国人热衷移民的国家,或许都会在最近一段时间内重新衡量其过去的移民政策。加拿大一方面创造吸引高技能人才的环境,更看重高技能人才加拿大移民政策的重心正由中国富人转向全球高技能人才和创业者。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再欢迎单纯的中国富人移民,而鼓励技术移民。未来,这或许是趋势像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最近几年人口数量激增,而中国移民数量已占到了整个移民总数的4成。一些国家的移民政策规定移民要创办企业,因此就有华人收购了已倒闭的零售店,而让自己的亲戚来假装员工。如此弄虚造假,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毫无益处。所以在加拿大政府看来,他们不需要人的数量上的增长,而需要质量上的提升。目前加大拿政府最看重的是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性移民”,而不是“投资性移民”。
新加坡也有话说
第一不欢迎开发商,第二不欢迎煤老板。去年,31岁的中国富豪马驰驾驶一辆价值900万元人民币的红色法拉利跑车,在新加坡市区超速闯红灯与一辆出租车相撞,造成3人死亡。违规、闯红灯、撞死人等等都使得整个中国富人的形象受到很大的影响。这起事件引发了新加坡人对中国移民不满情绪的普遍共鸣。在新加坡甚至出现“应将中国人赶出新加坡”的声浪。
由于新加坡投资移民前三位的主力是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后两者也是华人居多。近二十年间,进入新加坡的中国“移民潮”逐渐加速,总量约50-60万,约占新加坡总人口的10-12%,这也使得新加坡收紧移民政策,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为中国申请人。
澳洲也要发言
“中国移民砸下了42亿澳元买房都来拉涨我们澳洲房价,中国富人像‘蝗虫’一样狂砸巨资拉涨澳大利亚房价,扭曲了房地产数据”。最近几年,在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里,最活跃的购房者就是华人。过去一年,中国移民砸下了42亿澳元买房。
毫无疑问,中国富人如今是澳洲房产的最大买家,从悉尼海港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岸豪宅,到郊区比较普通的一般住宅,中国买家就这样将数千万的资金砸向了澳洲的房市。这让澳大利亚人开始不满,要求政府对中国移民采取“不再欢迎”的姿态。澳洲,我就问你,怕不怕?有澳洲人说:中国很大,千万富翁也很多,他们来抢房,可是我们的房子是给普通老百姓住的,不是给中国人投资准备的。
中国新移民则坚信,买房保值升值,当国人痴迷于在海外进行的买房、炒房的投资热时,海外的主流社会已经在脸上表现出了一丝丝的反感。
新西兰也来吐个槽
中国移民开始被言语攻击。有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新西兰移民来源大国。不过,在新西兰,中国移民也受到挑战。来自奥克兰市议会的Bevan Chuang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收到消息称,极右翼种族份子正计划将在奥克兰的Titirangi Manurewa和Onehunga散发传单攻击中国移民。
另外,英文网站interest消息,如今不断增长的净移民数量,给新西兰房地产市场施加了压力。奥克兰又是移民的首选地,房产市场更是面临巨大压力。随着基督城的重建发展,也同样给基督城的房地产市场带来负担。
韩国成为移民“新宠”
根据在海外的购房者的需求,不外乎就是移民和小孩儿教育这两大关键词,但是济州岛便利的地理位置也功不可没。因为操作便捷,而且没有移民监,使得韩国济州岛房产成为中国投资者眼中的一块儿大肥肉。
从加拿大、新加坡移民叫停来看,申请人数过多是发达国家关闭移民大门的原因。今后,一些国家即使不关闭移民大门,逐渐提高移民门槛也是肯定的。
韩国济州岛移民政策的开启是亚洲发达国家移民的曙光初现。其开放较晚,目前知道的国人还不多,但是随着人们对韩国买房移民政策的逐渐知晓,韩国移民也可能走新加坡移民的老路,或彻底关闭,或设置天文数字的资金门槛。
移民专家提示,目前是投资移民韩国的绝佳机会,错过这一轮,未来将会有很大变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