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只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意外”(图)
在哈佛毕业典礼中演讲的何江。(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5月31日讯】作为首个中国学生代表在哈佛大学第365次毕业典礼上进行演讲之后,何江成为了“中国骄傲”。何江家乡湖南宁乡宣传部门的一位官员,在其省会媒体上表示,“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了,让孩子们的偶像不仅仅是娱乐明星、体育明星。”
何江似乎的确符合某种励志或者“讲故事”的需要。他出生于中国农村,年幼家贫,父母也没有多少文化,凭个人的学习与奋斗,成为学霸红人。更重要的是,他似乎也扭转了人们对农村学子普遍存在的沉闷,自卑,胆怯等印象,显得异常自信且阳光。
寒门难出贵子?你看何江。代际传递,阶层固化?你看何江。教育不公?看何江。
——在有些人将何江的励志经历当成一个所需要的故事背后,我不确定是不是有这样一些宏大的趣旨。如若是有,那么抱歉,何江这个故事,充其量只是中国教育的一次意外事件。
何江无疑是努力的。何江当然也比许多人更有资格感谢自己的努力。作为一名贫困农村学子,他没路子去择校,也没办法去拥有一切可以通过花钱才能获得的培训。他年少求学所处在的湖南省,在网上所传“中国高考难度排行榜”上是被称为“噩梦模式”的省份。其中血汗心路,并非何江独有。
何江作为一次意外事件而存在的根本在于,仅凭个人努力而获得今日成就者,千万人中也无非何江一人而己。那些堙没的绝大多数,是他们不够努力吗,是他们的家庭不期待他们成才吗?显然不是。要么是因为家庭的困顿,要么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要么是因为省际之间高招名额分配的极大不公,他们被生生拦截了下来。
对于所有像何江一样的农村考生来说,高招是一个混合着地域歧视,资源不公的巨大门槛。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一个针对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而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与此同时,由于教育资源不公所引发的阶层固化现象已经出现。2015年年初,人民日报就曾刊文警示称,“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贫二代’……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全程参与了国内教育的何江,未尝不明白这其中的甘苦。在演讲过后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何江表示,“因为从农村出来,你可用的资源可能要比其他地方少很多,靠自己的努力要多很多,但是我不认为这能完全限制一个人。”或许这的确不能完全限制一个人,但它又真真切切地限制了千万人。而其中真正深重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一个人要比另外一个人受到更多的限制?
对于中国教育而言,只要仍有这份限制在,那么何江的成功,都只能是一次意外事件,只能是批判大于赞美。何江当然比所有人都更有资格享受他仅凭个人努力所取得的成功,但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不能。中国教育或社会总不能说:看,尽管我们已给他设置了重重关卡,但他仍然站在了哈佛的毕业典礼上。
对于一个更加公平的中国教育愿景而言,我们或许并不真的那么需要何江“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