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 老百姓要防忽悠

【看中国2016年05月25日讯】5月19日,中国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同时发布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公告称,招商银行发行规模为2.33亿(人民币,下同),中国银行为3.01亿元。目前中国的银行业者一直是把不良贷款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即所谓的“坏账银行”。证券化提供了把不良贷款移出账簿的另一种方式。

公告表示,招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定名为和萃,是信用卡坏账,全部未偿贷款本息总额为20.97亿元,本金约为15亿元,预计回收金额为29.68万元。

中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定名为中誉,为对公的不良贷款,预计可回收现金合计为421.55万元。

这将成为2008年以来首次发行此类证券,公告称定于5月26日发行。知情人士在2月份曾表示,监管机构将允许国内银行发行不超过500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而作为率先试水的银行,两家投入的资产包均不大。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75%,为2009年以来最高,澎湃新闻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3,921亿元。有分析师认为,这项新产品能使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彭博表示,重新启用这种融资方式有望给中国的银行业者提供一种新的渠道,把大量越积越多的不良贷款清理出资产负债表。

对此,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夏斌在5月22日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的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发生在2002年、2003年,当时恰逢中国新一轮经济超级繁荣的起点,所有做不良资产生意的人都赚的盆满钵肥。但是,现在这一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爆发以及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大环境已完全不同。

夏斌表示,过去曾经超级繁荣的代价要在今天及以后一段时间慢慢消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些资产价值必然下跌。那个时候的同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回报率在今天就很难得以实现。

夏斌认为,这些不良资产到底回报、问题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现在的注意,因为很多不是以不良资产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做,都是各种投资公司。如果信息披露不够,金融机构你们互相买来买去,绝对不能输送给老百姓。现在P2P已经有很多很多教训。严防把风险输送给老百姓,不能以经验出发,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给老百姓一个明确的实为固定的预期收益率,忽悠老百姓。同一个金融产品,在不同的历史周期可能是不一样的,这点在监管部门应该严加关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