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企稳背后的隐忧

【看中国2016年04月17日讯】中国一季度GDP今日公布,6.7%的结果符合预期。尽管这一数据低于去年四季度6.8%,且创下了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差表现,但是依然处于中国十三五计划目标区间之内。统计局也认为,中国短期经济可能出现U型和W型。

然而三月信贷数据在基建和放贷拉动下全面回升令部分市场分析人士担忧,这种刺激性措施带动的经济企稳是否能够持续。

法兴姚炜就表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就来自于信贷扩张:其中三月信贷同比增速为15.8%,创下近20个月峰值。一季度信贷扩张达则到了7.5万亿人民币,同比激增58%,占比名义GDP46.5%的水平为历史之最。

法兴进一步指数,1-3月信贷扩张历史罕见说明政府对于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十分重视。但是能否保持这种刺激方式却存在疑问。在房价飙升的环境下,资产泡沫迹象已经出现。如果信贷持续扩张的话,很有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包括资本外流加剧和货币贬值

瑞银汪涛上周也曾讨论到中国的债务问题,并且给出了未来三种可能的演变结果。

在最理想的状况下,中国可能大体解决现有债务问题,就和十年前的结果类似。这需要政府持续信贷扩张和财政刺激的同时进行结构性改革,从而帮助负债率较低的行业和新兴行业拉起经济增长。全球需求复苏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比较现实的结果是,中国可能无法等到全球经济需求和增速的复苏。政府将被迫在稳增长和控制信贷增长之间做出平衡,逐渐进行债务减记/重组并关闭僵尸企业。这种情况下,短期的经济增速将会放缓,但是长期的经济活力将得到保留。

最糟糕的一种情况就是中国政府改革步伐缓慢,过多的依赖杠杆因素。这样虽然短期的经济可能维持强劲,但是债务问题会不断恶化。看起来靓丽的数据很有可能掩盖实际问题,导致更多的资源被投向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行业。随着资产价格修正的到来,银行可用流动性将逐渐消逝,在加上过早的开放资本项,整个金融体系很有可能难以抵挡系统性问题的冲击。即便中国固有的特色可能不会令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危机出现,但是产能出清和解决坏债的步伐必然会受到严重拖累。

在杠杆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债务压力也会与日俱增,这会令企业更不愿意投资并进一步减少开支,最终导致银行和个人都受到影响。这种负循环将引发债务通缩陷阱。

瑞银认为,在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初衷下,信贷体系破裂的风险近期正在增加。Reinhart和Rogoff的著作《这一次大不相同》显示,银行业危机通常出现在金融体系开放和经常帐开放之后。

瑞银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信号:1)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一旦贷款/存款率超过100,银行就很难抵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2)企业净利润/企业资产回报下滑加剧金融领域资产负债表状况;3)在现有监管体系下,影子信贷相较于传统银行信贷规模越大,将意味着风险更大;4)持续资本外流对国内流动性缓冲能力的吞噬。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