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和股市之间有什么关系?(图)
【看中国2016年03月24日讯】3月21日上午,股市传来爆炸性消息,说周小川行长喊话说,“鼓励储蓄投资股市”。这一下可炸窝了,这么明显的态度,再加上周某那个转融通的消息,这是要再来一次杠杆牛的节奏啊!但当天晚上,立马风云突变,周小川不承认了——央行明确否认周行长说过这话,原话是中国借贷比例偏高会带来一些宏观上的风险。化解这些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让国民储蓄有更大的比例进入股本融资,降低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重点强调了,股本融资并不等于股票市场融资。股本投资还包括直接实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票投资等更广泛的含义。显而易见,股本投资与投资股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区别。
周小川行长说过“鼓励储蓄投资股市”吗?(网络图片)
央行这话倒是个大实话,周小川“绝不可能”忽悠大家去买股票,因为这对他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资产价格过高,最先被问责的就是央行,而如果大量居民储蓄从银行游离进股市,那么必然造成一个结果,就是通胀。比如在2007年的时候,在历史性大牛市爆发的时候,叠加着输入型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国的CPI一度升高到了7%以上,这才是央行的麻烦。所以,周小川行长肯定是不会要给自己找麻烦的,他的工作就是维持金融稳定,维持利率稳定,维持社会流动性充裕,保证银行间资金流转,同时还要兼顾汇率和资本外流。话句话说,别出大的资产价格波动就好。所以他宁可希望储蓄都去买房,也不希望储蓄搬家进入股市,楼市好歹是长周期,而且地域性很强,这要进入股市了,说不定哪天就又来一次股灾。
中国国内的居民储蓄,应该已经超过了50万亿,相当于每个居民存款在4万块钱左右,而股市的流通市值一共才35万亿,所以只要储蓄搬家10%到股市,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历史上,股市和储蓄的增加并未表现出跷跷板的效应,更多的是同涨共跌,只有在濒临拐点的时候才会出现诸如“储蓄突然下降,股市大幅上涨”之类的故事。而这种分歧过后,往往是股市暴跌,储蓄大幅减少。所以,这么看结论似乎很残酷,就是股市并不能给居民储蓄带来保值增值,而更多的是个消灭居民存款的地方。同时通过居民存款跟股市的关系,我们也能看到一茬一茬的韭菜生长的周期,老百姓手上只要有钱了,就总得想弄出点故事。所以通常要在7年左右的时间,发动一次股市行情,然后割一茬韭菜。等你发现钱没了,大家也就都踏实了。
所以,这就是居民储蓄和股市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民储蓄不宜过高,居民储蓄太高,央行确实要动脑筋了,因为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1、居民储蓄高,国家的负债就高。为了盘活大量的居民储蓄,国家就得发国债,要不就得通过银行把这些钱贷款出去,这些储蓄是要付利息的,所以国家储蓄如果太高,国家和银行的利息支出也相应提高。
2、居民储蓄高整个社会资金转动速度就下降了,老百姓不花钱光存钱,这让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就逐渐增加。为了补充实体经济的资金,央行就得不断释放流动性,老百姓又不断存钱,那么就造成了货币超发。万一哪天,哪个地方冒个头,就很容易造成了资产泡沫,比如楼市。说白了,就是居民储蓄变成了购房贷款,然后推高了楼市价格。
鉴于此,政府的思路就是,尽量把债权转成股权,让这种国家负债变成一种居民投资,引导更多的居民储蓄进入实体经济。这么干最大的好处就是债权是要还本付息的,而股权是不保本也不付息的,所以政府的压力会相对小很多。去年,其实上半年就是这个思路,想把股市打起来,然后债转股,大家也看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完成了增发再融资,包括股权投资市场也是越来越火爆。但这种人造牛终归会出问题,6月之后股市崩了,消灭了大量的居民财富,但确实缓解了债务压力。现在看,政府的思路没变,还是要消灭储蓄,消灭债务压力,尽量把银行的储蓄引入到股权这条路上来,只是这次不好意思再那么大张旗鼓的提股市了而已。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