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士拜谒中山陵。(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3月14日讯】(看中国记者黎紫曦综合报导)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91周年,北京各界人士会聚中山堂,在孙中山像前肃立、致静默礼、献花篮、行三鞠躬礼,以示缅怀。
中共官方媒体报导,日前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了孙中山逝世91周年的纪念仪式。纪念仪式由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主持。
出席仪式的人员包括:罗富和、马培华、刘晓峰、何鲁丽、周铁农、张克辉、张怀西以及中共人大、中共政协、中共统战部、民革中央、北京市等方面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在京参加中共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代表、委员等。
与此同时,江苏省社会各界人士亦前住南京中山陵出席拜谒仪式。
“孙中山不仅领导了推翻帝制的革命,更开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对中国的影响绵延至今。”南京大学学生杨桀宇表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谒陵心里感触良多。
社会各界人士拜谒中山陵。(网络图片)
江苏省和南京市主要负责人,以及民主党派人士等近百人亦参加了谒陵仪式。他们从孙中山手书的博爱坊出发,登上陵顶祭堂。在其像前,人们肃立、致静默礼、敬献花篮、行三鞠躬礼。之后,各界人士绕灵寝一周,以示缅怀孙中山的不朽功绩。
社会各界人士拜谒中山陵。(网络图片)
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殷志强表示,今年将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联合出版社出版《孙中山全集》、《孙中山研究集成》,以两岸历史学者为主体共享史料、共写史书。
孙中山生前以推翻满清为志,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建国理想。1924年,孙中山在生前最后一次演讲中说,“如果能把三民主义详细来读过,详细来了解,那么,诸君就懂得怎么样来立志救中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积劳成疾,于北京病逝,临终前仍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他的政治遗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两岸敬仰孙中山 三民主义救中国
(网络图片)
事实上,孙中山是唯一一位受到两岸民众共同敬仰的领袖。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创党人。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人。孙中山14岁时随母兄赴檀香山,首度接触西方文明及基督教义,开阔了心胸与眼界,年轻时于香港习医,常与杨鹤龄、陈少白、尤列等人畅谈革命,人称四大寇,1892年以第一名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订立1912年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开国之日,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纲领,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时提出,中国命名为“中华民国”,同时强调中华民国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自1912年成立后简称“中国”,在外交上则以“华”自称。
他终身对推翻专制、维护共和,以及建立民国做出伟大贡献,因此,国民政府于1940年4月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1949年政府迁往台湾地区后,当时任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延续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建国理想,中华民国称号亦未改动。
而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组织则在1949年建政后,将中国大陆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将原本的青天白日旗改为“五星红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