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一专栏】香港经济2016年展望(二)
——财富危局(上)
【看中国2016年01月18日讯】(接前文)
二、财富危局(上)
天价资产意味着空前的香港财富危局。财富危局的根本是香港成为高端附庸经济,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经济权贵手中,而权贵为了自身既得利益坚持鼓吹香港资产泡沫,最终将香港置于死地。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巨变,香港经济将随时发生崩溃,财富也面临丧失殆尽的风险。
经济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其中,经济安全是基础,决定社会的生死存亡;经济发展是上层建筑,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根据自然和人类社会规律,任何经济模式都会发生崩溃,区别主要在于崩溃的程度不同。当经济安全得到保证仅是经济发展层面发生崩溃时,一些人会陷入生活困境甚至忍饥挨饿,但不会发生全面的社会问题,大部分人的生活还能得到保障;但当经济安全系统崩溃时,整个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转,大部分人无法生存,因此发生动乱、饥荒甚至战争,引发大批人口灭损。
香港的唯一重点是经济安全。表面上,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和特别行政区,似乎有诸多便利和自由度。但如果以严肃的态度审视,香港实际上是经济孤舟。首先,香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资源和战略纵深,基本粮食和其他必需品无法自给。其次,香港无法完全融入大陆共产政治制度和血汗工厂经济,只能相对独立地生存。第三,香港经济形态过于单一,缺乏财富蓄水池,难以承受经济打击。从这几个方面,保障香港经济安全是香港经济的中心内容,甚至是唯一重点。在世界经济仍然增长、大量资金涌入的情况下,香港民众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维持香港经济运转,而且相当一部分民众仍然生存艰难。随着大陆经济崩溃和世界经济恶化,香港一部分人正在陷入生存危机。
经济安全包括两方面:经济收入和财富存量。经济收入指当期收入与支出的对比。如果当期收入超过支出,就是正收入。正收入可以转成储蓄,也可以用于消费或者投资。如果当期收入少于支出,就是负收入,入不敷出。入不敷出时,必须借债,减少开支或者减少过去的储蓄以弥补收支的亏空。与之相对比,财富存量是过去的财富积累的数值。从广义的角度,财富存量可以包括两方面:1、自然资源储备,包括耕地、水源、矿产等;2、社会资源储备,可以包括制造业、人才、知识和技术和资金储备等。 其中,自然资源是可见的硬件财富,而社会资源储备是软件财富。
对于香港来说,首先需要在经济较好时尽可能增加收入,同时厉行节约,尽可能多积累财富。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自然资源储备和社会资源储备,尤其需要发展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导的人才、知识和技术储备等。
随着中国经济崩溃,保障香港的经济安全更加迫在眉睫。香港作为高端附庸经济,虽然表面繁荣,但是主要集中在贸易、金融和旅游商业等方面。从经济竞争力的角度,香港的贸易、金融业和商业运作水平很高,与中国的血汗工厂经济相比处于高端位置。而香港的主要经济部分为中国大陆的血汗工厂经济和共产政治服务,是依附于中国经济的高端附庸经济。在经济环节上,大陆共产政治反映为铁公基、房地产和官僚经济。其中,贸易对应血汗工厂经济、金融对应铁公基和房地产经济、而旅游商业主要面对官僚消费。
在2010-2013年期间,中国的血汗工厂和共产经济总和达到最大值,也形成香港经济前所未有的表面繁荣。从2014年开始,随着大陆实体经济快速走向末日、官僚与富人消费急剧减少、到2015下半年的铁公基和房地产开始崩溃,导致香港附庸经济收入急剧减少,进而开始全面溃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香港的附庸经济特点,随着大陆经济2014-15年的全面崩溃以及2016年开始的社会危机,香港经济也将陷入全面危局。
特权阶层作为香港经济的主导者是应对香港危局的主力。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经济领导阶层(特权阶层)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决定经济兴衰和社会安危。在香港,经济特权阶层主要包括港府(掌控政治经济政策)、主要地产商和金融机构(掌控主要资产)以及大学和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等(掌控知识和舆论)。特权阶层的主要特点是:1、决定香港经济政策,引导香港的经济收入模式;2、掌握香港主要财富,包括港府拥有财政收入和政府基金,房地产商坐拥大量现金、各类房地产和商业分支机构;3、制造和引导财经舆论:通过财经舆论,控制社会民众的经济思维和经济心理,引导民众的经济行为;4、享受优越的地位,特权阶层消耗着社会的巨额财富,其中的主要人员拿着高薪,享受着优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由于香港作为高端附庸经济、贫富极为悬殊以及权力崇拜等文化心理,香港经济可以说完全由特权阶层掌控。
从责任上,特权阶层的唯一责任是维护香港经济安全。在任何社会中,都应当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而且,责任越大,特权阶层的责任意识和相应能力也需要更强。而且,香港是典型的等级社会,不同等级的经济福利差异极为显著。特权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甚至思想上,都享受极为优厚的待遇。而社会阶层越低,生活越艰难,越需要勤劳才能生存,尤其是普通技能岗位的工作,如果进入公职部门,比在大多数私营部门,其综合福利待遇好很多。正是因为等级社会原因,公职系统内部与特权的关系更近,所以社会经济等级更高,福利待遇更好。在此背景下,特权阶层更需要以香港经济为己任,既维护自己的优厚待遇,又能保护较低社会阶层的民众生活。基于经济安全是香港唯一重要的经济内容,特权阶层需要全力维护香港的经济安全,也可以说是特权阶层的唯一责任。
维护经济安全的主要工作是防范和应对风险。这个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第一经济层面,权贵阶层应当通过制定经济政策,配置经济资源,调节经济收支,积极实施财富储备,以防范和应对风险。从具体工作上,主要应当包括4个环节的内容:1、预见风险,由于香港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产业经济状况,随时监控世界经济的真实状况,评估来自世界的各种风险;2、风险管控为主导经济政策,以风险管控为中心任务,制定严密保守的系统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增收节支和积极储蓄的经济行为,保障香港的基础经济安全;3、调配资源,调动各类香港经济资源,建立多重经济屏障,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4、危机应对:当外部危机到来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危机,在危机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减少危机对香港的冲击,保障和支持香港的生存。
第二社会层面,通过风险教育和经济政策,实施全民经济风险防范机制。其中,风险教育是全民防范危机的关键第一步,主要在于对民众进行广泛宣传,提醒民众预防风险。在风险尚未明确时,权贵阶层首先要帮助民众辨别和认识风险,进而强化风险教育,引导民众保持个体经济安全。在危机到来时,引导民众应对危机。尤其是在困难时期,尽可能利用所有的经济资源,帮助民众开源节流,进而动用特权阶层控制的财富储备,帮助民众度过危机。
最严重的问题是特权阶层不仅不应对风险,反而与风险防范背道而驰,加剧香港危局。根据上述的基本风险策略,特权阶层应当时时将经济风险置于首位,随时强调各种经济风险。但实际上,香港权贵的所言所为,与上述风险原则背道而驰。在经济层面,特权阶层不仅不分析和预测风险,反而忽略风险。在很多风险已经发生,演变成对香港产生影响的问题时,特权阶层还在转移注意力,甚至专门掩盖问题。即使问题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香港的经济收入或者财富积累,特权阶层也不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止损,而是想法进行经济损失的推诿与转嫁。
在社会层面,特权阶层不仅不对民众进行经济风险教育,还通过掌控舆论,反复鼓吹表面的虚假繁荣。从2014底年开始,大陆经济开始进入崩溃阶段,对香港的酒店和商铺等旅游商业经营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特权阶层不仅不考察大陆的真实经济状况,对商家进行风险教育,反而继续鼓吹大陆经济增长,不断给市民在精神上打鸡血,在心理上灌鸡汤,让商家继续无意义的坚持,导致亏损日益严重。可以说,权贵的行为不仅没有增强香港的经济安全,反而将香港经济进一步推入火坑。
首先,港府采取自杀式的经济政策和具体措施。在董建华时代,由于一国两制初期的示范,处于困境的大陆经济需要香港资金和制造业输血以及董建华个人的强硬性格,港府与中央保持基本对等的关系;但是SARS危机之后,曾荫权港府为了刺激经济而开放自由行,表面港府已经倒向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的中国;到梁振英时代,港府已经从特首办公室变成市委书记兼市长办公室,不论进京述职还是经济政策,港府都自认下属身份。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港府采取几个关键的措施,影响香港的未来:
1、引导香港日益依附于大陆经济。从香港经济安全角度出发,香港经济已经成为大陆附庸,过度依赖大陆经济而生存,只有尽量减少对大陆的依赖,才能提高香港经济的安全度。所以,港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建立与大陆的隔离措施,尽可能提高香港的经济独立性,减少对大陆的依赖。但实际上,港府不仅不推动香港经济独立,反而从政策姿态上更积极与大陆经济捆绑,进一步加强香港经济的附庸化。即使进入2015年,港府不顾大陆经济崩溃的现实,仍然强调内地经济持续发展,香港需要更贴紧大陆。尤其在大陆高调宣扬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后,港府立即宣布积极跟进,发挥香港的桥梁中介作用,希望从中分杯羹。其实明白人都知道,这只是大陆政治上吹泡泡,增强民众的信心而已,没人关心这个巨大的规划是否真的实施,而港府却不识趣,后来多次提起一带一路对香港的经济支持作用,自己给自己打鸡血。
2、过度建设、铺张浪费。自次贷危机以来,各国印钞的经济刺激已经逐渐走到尽头,世界经济重新探底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这样的外部局势,正确的应对措施是积极缩减开支,尽可能增加政府储备资金的数量。但是,港府采取完全相反的政策,大量投资基建,消耗政府资金储备。例如,在广九直通车(穗港直通车)已经满足运输需求的情况下,投巨资重复建设香港高铁,促使香港经济更加依赖大陆。而且,高铁预期2015年8月4日完工,在计划不周、监管不力、劳工短缺的情况下,工程严重超期、费用严重超支。2015年5日底,港铁预期推迟到2018年开通,预计造价达到853亿港元,超过之前预算650亿港元的3成,而且高铁建设很可能烂尾。也就是说,仅仅在高铁一个项目的基建上,每位港人在未来的保命基金就减少1万多港元。
3、在正确的政策态度上软弱,缺乏建立经济安全防线的意志力量。2012年,港府推出双辣招打压香港楼市。随后,香港楼市成交量急降,楼价明显下跌,显示港府政策的作用。从香港经济安全的角度,双辣招的政策方向正确而且效果显著。但是,港府的双辣招只是孤立的政策,而不是系统的施政思路。其时,国际游资和大陆资金还在持续进入香港,部分资金继续进入楼市。而且香港的各类财经评论和民众舆论都倾向于香港楼价将继续上涨。所以,楼价在下挫后又逐步企稳回升,而港府面对舆论和楼价走势缺乏坚决打压的态度、缺乏后续的打压政策、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提示。港府大力鼓吹依靠大陆经济,希望从大陆获利,进一步吸引大陆资金到香港炒楼置业。而且,金融机构提供的房贷融资便利,也支持炒楼资金运作。最后,在港府其他政策、金融机构政策、社会经济舆论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双辣招的效用被瓦解。在2014年之后,香港楼价屡创新高,进入最后疯狂阶段。双辣招的失效,表面港府的施政意志软弱,连基本正确的政策都不能坚持,无法建立香港经济的安全防线。
其次,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商鼓吹资产泡沫,强化香港的高端附庸经济,掠夺香港的主要财富。从根本利益的角度,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商反对经济安全,致力于鼓吹资产泡沫。因为,如果香港将经济安全置于首位,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压资产泡沫,也就是压制股市和楼市价格,当市场没有泡沫,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收入都会很低,所以,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积极鼓吹泡沫。大致上,鼓吹资产泡沫、掠夺香港财富的方式有几种:
1、以市场供求的方式推抬房地产价格,不论房地产商还是金融机构都积极支持房地产价格上涨。香港主要地产商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和商业地产,当市场需求减少房价下跌,地产商共同控制市场,减少楼市供应,支持房地产价格。双辣招实行后,房地产商减少楼盘供应,而港府又缺乏类似“8万5”的政策配合,结果等于房地产商控盘房地产市场,支持房地产价格重新走强。对于金融业来说,在香港制造业流失后,房地产是金融业务的主要内容,不论房地产按揭贷款,房企股市融资,还是房地产债券,都给金融业带来业务和利润。而且,即使在1997后房价暴跌,很多港人成为负翁还在坚持还房屋贷款。港人的坚韧和诚信态度对金融机构意味着的极高的信誉和安全性,所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和发展房贷业务。在房价稳定或者上涨时,更多人愿意按揭买房,金融机构业务扩大。在金融信贷扩张推动下,充裕资金推动房价上涨,又刺激更多人买房,支持房价上涨。可以说,在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下,香港房价更多由金融属性构成,其价格远远超出香港市民的真实居住需求。
2、加强与大陆的金融联系,支持更大的泡沫。香港即使再富裕,自身的资金总量有限,如果仅以自身资金炒作,资产泡沫也相当有限,如果能引入更多的经济参与者、组织更多的资金、将资产泡沫做的更大,获利也必将更丰厚。所以,香港房地产和金融机构积极进入大陆,支持大陆的资产泡沫。大陆资产泡沫越大,香港资产泡沫也水涨船高,地产商和金融机构的收益也更多。2005年后,大陆央企成批在港股上市,香港成为大陆与国际资本对接的关键场所。次贷危机、QE和四万亿,更急剧加大外资进入中国以及中国资金流出的规模。香港作为主要的桥头堡,堆积了巨额资金,不论外资金融机构在香港租用写字楼和高端住宅,还是大陆机构和富豪在香港购置房产,都支持香港房地产价格上涨,支持香港楼价成为世界第一。另外,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消化进入香港的外资,也支持股市扩容和股价上涨。与近20年前的1997相比,香港的股市和楼市规模都已急剧扩大,股市和楼市价格屡创新高。规模更大、价格更高,资产泡沫更严重,而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则在更多资金和更严重的资产泡沫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3、通过股市、债市和楼市等手段掠夺香港民众的资金。随着中国实体经济的衰败和走向末日,中国经济日益成为旁氏骗局。旁氏骗局往往需求的资金量日益增大,直到最后突然破败。我在《中国实体经济走向末日》和其他经济分析文章中多次强调,即使在美国3次QE印钞的资金大规模流入中国后,中国社会资金链断裂情况仍然日益严重,需要更多从外部吸血。在2012年后,大陆除了吸引外资到中国、在海外加速企业上市等手段之外,还急剧增加对外借债的规模。尤其是大陆企业的对外借债,到2015年已经达到1.5万亿美元。而且,大陆企业海外上市日益急迫,各类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日益显著。而且,很多企业造假已经毫不掩饰,在公开财报中就可以随意捏造数据。各类金融机构为了获得佣金,帮助企业造假,从香港股市圈钱,从债市承销债券。随着美联储逐渐缩减和停止QE3,美元资金外流规模持续减少,远远无法满足大陆的圈钱需求。而在金融机构的运作下,大量香港本地的资金被挪用,变成人民币资产、股票和债券。香港民众不仅被诱导高价买房、炒股和购买人民币,其银行存款在不知不觉中也大量变成对大陆贷款和其他形式债权。
第三,以大学为代表的社会研究机构,不仅不提醒香港经济风险,反而在加剧经济风险。在一个社会中,经济研究机构应该起到看门狗的作用,捍卫整个社会的主要利益。而在香港,经济研究机构为了自己的眼前私利,利用香港经济中存在的漏洞而获利,同时危害到整个香港的经济安全。其中,以大学代表的机构,更是消耗香港纳税人的大量金钱、拿着巨额慈善捐款,做着危害香港经济根基的事情。可以说,大学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目标,不仅直接严重危害香港的经济安全,更通过毒害学生,直接危害到香港的长远未来。(待续)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独家供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