瞅瞅古代的西安人都在吃什么?(图)
起源:北宋
宋代丞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有一年,寇准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亲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
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一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五十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
点心上面放著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
后来,寇准的家厨亦开始学习,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起源:石器时代
蒲城县石子馍的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
据传:“神农时食谷,加米于烧石上而食之”(《古史考》)。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并且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
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江南,袁枚尝罢,大加赞赏,称之为“天然饼”。
起源:唐代
乾州锅盔是陕西省独特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其显著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耐饥,耐贮,携带方便。
相传,当年修筑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时,动员了众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吃饭问题供应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面粉制成饼坯,放在头盔里在火上烤熟而食,这种饼不但味道香酥,而且还便于贮存,被当地民间运用。因为饼是以头盔代锅而制,故名锅盔。
搅团
起源:三国时期
搅团为西北一种特色吃食,定义为“用杂面搅成的浆糊”。搅团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水围城,一种是漂鱼儿。主要包括玉米搅团和洋芋搅团。
搅团的发明有个传说,据说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今陕西岐山县)屯兵的时候,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闲无事,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军粮充足。由于士兵们老吃地方的面食,已经感到很厌倦了。诸葛亮为了调节军队士兵厌倦食物与想家的情绪,就发明了这道饭食。不过那时的名字不叫搅团,而是叫“水围城”。
水围城的吃法很简单:先在大粗瓷碗里盛上半碗“水水儿”,然后舀上一搅团,再浇些用开水“泼”的辣椒,大家就可以好好地享用美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