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博士”的学问究竟有多高?(图)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学位体系是学士、硕士、博士,自低而高循序排列,可见“博士”是目前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学位(注: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但是,你可知否在我国古代,“博士”又是指什么呢,那些被称之为“博士”的人们学问到底如何呢?
博士的出处
“博士”一词的最早出处是《战国策•赵策三》,其中载道:“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这里的“博士”所指就是字面上的含义,即:博通古今的人。但不久,又变成了官衔的称呼。徐慎在《五经异义》中说:“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史记•循吏列传》中说:“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意即:早在战国时代,“博士”一词便已作为官职出现。
秦朝及汉朝初期,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最知名的博士有清朝的伏生、西汉的贾谊和董仲舒。秦博士伏生学问高深,尤精《尚书》,到了汉文帝时,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十八岁能诵《诗》、《书》,二十岁博通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为博士;汉朝大儒董仲舒,从小勤奋读书,有“三年不窥(花)园”的美说,由于学识渊博,被景帝举为博士。
博士的职务
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官秩为六百石,员额多至十人。汉武帝采用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此时的“博士”渐渐由官职演变为教职,员额更多。魏晋博士多是专精一艺的职官,如精于礼仪的太常博士,掌宫廷礼仪;通晓音律的太乐博士,掌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任用精通医术的人为术医博士、医药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历、蔔筮之术的人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专掌天文、历法、占卜等事。隋唐博士队伍更加庞大,新设了医学、律学、算学博士和府学、州学、县学博士,均为教职。唐朝,新设国子、四门等博士,并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
到了宋朝,“博士”种类更加繁多,增设了武学、宗学等博士官位元,选拔方式从以往的采用征拜和荐举从民间直选、经过《孝经》、《论语》等科目考试等方式。改为采用“堂除”(宰相直接任命)和“部注”(吏部即人事部门考核后任命)等方法在现职官员中选任博士。这样使得宋朝“博士”内涵更加丰富,分层明显,职责细化,收入和社会地位差异很大。但不管怎么著,有一点却是古今相通的,那就是:必须学有专长。
博士成为职业的称呼
在唐宋时期,“博士”作为一种称呼,又由官职、教职进一步拓展到对独特职业的称呼,如:“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等等。
“茶博士”一词,最早见于唐朝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这里的茶博士指的是茶楼茶馆内会煎茶、精通茶艺的沏茶跑堂堂倌。陆羽因有《茶经》一书传世,亦被时任皇帝唐德宗当面尊称为“茶博士”。而到了宋朝,“茶博士”得到了至高的尊崇,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说:“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此时的人们还诙谐地按照技能的高低将茶馆里的伙计分为“茶博士”和“茶学士”,想必“博士”、“学士”的学位高低也始于此吧?!
“酒博士”指的是酒楼里具备相当功夫的小跑堂,他们需具备以下基本功:一是熟知本酒楼的各样菜式、价钱、做法,能把客人点的菜一次性地报到厨房;结帐的时候再把客人点的菜和价钱一次性算清楚,分毫不错。二是顾客众多时一只手可以放二三十个碗碟,分别送到不同的客人面前,而不至于让客人久等。
“磨博士”指磨工。明朝民间也把椎油、作面的佣夫称为博士,黄省曾(明代)在《吴风录》说到:“至今称呼椎油作面佣夫皆为博士。”《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中也有“你不是磨博士,怎么会使擀面杖”的话语。
能把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称为“博士”,既说明当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技艺的精湛,反映出其社会分工的日渐细化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也与社会的平民化、文明化程度有关。阅读过此文之后,是否感到当年社会的进步程度不逊于当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