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问题的真相(图)


中国人最看重养老,却又无力养老的原因何在?(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5年12月10日讯】注:重发2年前的旧文。两年过去了,养老金入不敷出成了现实,延退成了现实。

鉴于最近专家教授频繁出洞,就养老问题发表各种奇思妙想,比如清华大学的杨燕绥教授的‌‌“十五年义工论‌‌”,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可见‌‌“养老‌‌”已成了当下中国火烧眉毛的紧迫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无力养老?有必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首先要矫正一个流传甚广的谬论,中国人无力养老,主要是因为老人占人口比例上升,年轻人减少,没有足够的劳动人口来供养老年人。

占人口比例上升?没有足够的劳动人口来供养?这是说退休老人么?这特么是说公务员好不好?现在的公务员占人口比例是历朝历代以来最高的,所消耗的资源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好象也没有专家学者跳出来大声疾呼太多了供养不了。不但供养了高比例的公务员,而且这些公务员的生活水平也是有史以来最高的。这还是正常情况,不算贪腐造成的额外负担。养一个公务员得养多少老人了?为什么公务员占人口的比例上升就没事,老人占人口比例上升就叫苦连天了呢?

稍加思索即可知,所谓的老人占人口比例过大的问题是个伪问题,与经济发展的事实不符。实际上,如果经济持续发展,真正从事劳动的人口总是在持续下降,也就是说,全社会只需要越来越少的劳动人口(或劳动时间)就可以创造出足够所有人使用的财富。青少年的受教育年限越来越长,妇女可以在家当全职主妇,官员可以越来越多,上班的人每周只工作5天每天7小时甚至更少,但偏偏老人退休就不行?劳动力减少除非引发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倒退,那才会产生养老问题,但那不仅仅是养老,而成为了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

何况,公务员纯粹不创造财富靠人养,老人是真的靠别人来养么?老人为什么不能从自己年轻工作时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以供退休之用?中国人到退休时,一般已劳动了3,40年,3,40年的全职工作不能积累出足够的养老费用?假设年轻人能够供养老人,那么如果免除了他们的这种义务,他们为何不能拿这笔钱来为自己养老?换言之,如果一个人无力为自己养老,他又为何能为别人养老?

显然,有什么事情不对了,谁动了你的奶酪?

一、计划经济的恶果

实行计划经济,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把几乎所有的私有财产包括生产资料、甚至生活资料收归国有。相应的,国家明示和默示地承诺,全体国民的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当然也包括养老由国家承担。注意,这里并不讨论将财产收归国有的法律性质,而是从事实上而言,国家做出了也必然应该做出这样的承诺。

这一承诺至今仍应有效,全体国民仍有权向国家索取生活保障,包括农民。因为收归国有而形成的国有资产,至今未曾返还国民,也未就这么多年因其没收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那么,它所承诺的义务仍未免除。(注意与福利国家相区别,福利国家是基于社会契约的合意要求国家提供保障,然后以收税进行再分配。而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与国民的意愿无关,是政府强制性无偿性剥夺了大部分社会财富所产生的逻辑后果,是国民必然应得的一种非充分非自愿的对价。)

农民首先也是国民,也和其他国民一样基于财产被国有化而有权要求国家保障;其次,虽然农民以包产到户的方式获得了基于土地的某种财产权,但这并不是所有权,而是一种受到极大限制的‌‌“租用权‌‌”或‌‌“使用权‌‌”。国家并未向农民返还土地这一最主要的财产,而是作为垄断土地的唯一所有者(忘掉集体所有制吧!谁是真正的支配者,谁才是真正的所有者),故仍对农民负有义务。

需明确的是,国有资产是对全体国民负有义务,而不是仅仅针对国有企业的职工。也就是说,国企不能仅仅解决了自家员工的养老问题就万事大吉。

毫无疑问,这是国有资产无法承受之重。

计划经济注定了低效率。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得经济核算不可能,因此无法正确地配置资源,造成大量的不当投资;另一方面,吃大锅饭必然会人浮于事,懒惰和浪费不可避免。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企仍未能摆脱整体低效的困境,某些国企的表面盈利来自于强制性的垄断地位,实际上还需要财政补贴、股民融资,以及以牺牲消费者的福利为代价。(可参见拙文‌‌“垄断者的价格问题‌‌”)

因此,国家没收了国民的财产,却注定无法为国民提供足够的保障。到最后,计划经济崩溃,国家除了占有天量的国有资产外,还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利润中征收大量税款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国家放弃了其承诺的大部分责任,剩下的一小部分与稳定统治相关的人员以‌‌“体制内‌‌”的形式继续得到保障,由财政供养。

二、通货膨胀的掠夺

计划经济是养老问题的源头,而通货膨胀是养老的头号敌人。这意味着无论你如何勤劳、如何努力,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都可能在不可思议的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

为什么我们可以存钱买车、上学、旅游或交首付,偏偏不能存钱养老?因为养老是2,30年后的事。要想知道2,30年后的物价水平,不妨回过头去看看2,30年前的物价水平。还不说过去的2,30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通货膨胀率很低,大规模的货币超发也就是近6,7年的事。10年前,在四川一个月生活费300元足矣,现在则3000元都打不住,10年后,20年后呢?几乎不敢想象。

货币是什么?是未来将要兑付为实物或服务的期权,而通货膨胀实质是赖账,是对持有货币的人(债权人)的隐形掠夺。如果没有通货膨胀,今天我们买2元钱一斤的大米,为什么我不能把这笔钱放到30年后同样买大米?今天2000元租房子,为什么不能存到30年后租房子?除非社会倒退,经济大滑坡,人均占有的生存资源大幅度下降。但那样的话,如前所述,就不仅仅是养老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社会的大危机。

不用货币的形式可看得更清楚,我们在今天省吃俭用,为未来养老积攒下各种期权的契约(而不是货币)。比如30年后的一月份,我可拿着凭证到某家公司提取大米若干、面粉若干、蔬菜若干,在另外一家公司得到租房一套,第三家公司则提供衣服鞋袜。这些未来的债权都可以折现为今天的价格,我们完全能够用今天的财产换到明天的商品。

有人说以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力资源贵了,老人所需要的人工服务价格也将上涨,让老人无力支付,而需要儿女无偿地提供这种服务,这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不能以储蓄来解决。但这种理由也似是而非:

1.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庭生活中需要的人力服务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现在还有人挑水洗衣吗?还有人劈柴烧火吗?2,30年后,请不起活人,还请不起机器人吗?

2.不管未来人工服务价格是否上涨,都能在今天以期权的方式购买,只是价格高低问题而已,那么为什么不能以储蓄货币(本质上是期权)来解决?

3.让儿女来侍候自家老人,真的就是无偿的不需要付费的吗?显然不是,除非儿女自身就没有工作,机会成本很低,但那样的话,谁又来养这些无所事事的儿女呢?如果儿女在工作,自己侍候老人(而不是购买商品化的人力服务),必然有机会成本,这种成本需要有人承担。如果是儿女自己承担,那就回到最初的问题,能为别人养老提供资源,为什么不能为自己养老提供资源?如果老人承担,那为什么不直接从市场购买服务?现代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能做到事必躬亲地服侍自家老人?

4.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只要经济水平发展,社会总财富增加,人工服务虽然会涨价,但别的东西会降价。养老所需要的综合性资源的总体价格(吃穿住行医疗保健休闲等)会下降而不是上升,养老所需要的货币总量会下降而不是上升。养老所需要的少量人工服务可以从别的商品中节省下的货币支付。

通货膨胀之所以对养老影响巨大,是因为养老的资源主要依赖于储蓄和几乎固定数额的定期养老金,而这种不能随通货膨胀率同步上涨的财产将会严重缩水,无法购买到应得的商品。从来退休老人都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

通货膨胀唯一的原因是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和银行体系(罗斯巴德和哈耶克已经证明了自由银行制度不可能产生信用扩张和通货膨胀,参见《银行的秘密》和《货币的非国家化》),而世界各国的政府都持续进行着通货膨胀,因此养老问题就成为了世界难题。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会体现在企业的股价和分红上,将养老金投入股市,以基金的方式购买一揽子股票,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货膨胀。但是,中国畸形的股市,圈钱是最大的目的,有付出无回报,养老金入市,形如肉包子打狗,由此断绝了抵抗通胀的主要途径。

三、强制储蓄的侵占

双轨制的成因是因为国家无力以国有资产保障全体国民的生活,因此将大部分人抛出了体制外自谋出路。本来这部分人虽然吃了亏,也可以以自己愿意的方式安排养老,国家却又以养老保险(强制储蓄)的方式来横加干预。

养老保险国家并没有出钱,而是职工自己的工资的一部分被拿出来作为强制储蓄(企业出的那部分养老保险其实也是职工工资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下,企业既然能够将之上缴国家,也就能够直接发给职工)[i],国家作为储蓄的保管人,承诺储蓄人达到某一年龄时(如60岁)可按月领取退休金,这就是所谓的养老社会化。

而现在不断放出风来,要延迟领取退休金,这反映出养老金亏空巨大。为什么我自己存入的钱到时候竟然会取不出来?姑且不论通货膨胀造成的实际购买力下降,管你印多少钞票,但我原来存的钱总能还我吧?我交给你的红彤彤的钞票上哪里去了?

社会养老金被侵占以弥补财政开支,是压垮养老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缺乏成本核算和财政约束,也就是说,花掉一万亿和十万亿都没什么太大区别,财政收入永远都是不足的,国家必然想尽一切办法找钱。国企垄断经营、税收、通货膨胀、卖土地、罚款……种种手段,但没有一项有侵占养老金来得方便。养老金由国家强制保管,要到许多年以后才能支取,而这期间储蓄人无法对这一部分原本属于他自己的财产进行任何监督或支配。

更重要的是,养老金还在源源不断地收进来。假如今年收了3万亿,只要兑付1万亿,那么剩下的2万亿又没有人能过问去向,保管人会真正地保管好这2万亿么?用脚趾头都能想出这答案。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假如明年只收得进2万亿,要兑付的成了3万亿,这缺口上哪里去补?所以,必须保证每年收进的,要大于每年支出的金额。

那么,能采取的办法有:

1.交纳比例不变的话,如果交纳人数不变或减少,就需要不断提高工资;

2.交纳比例不变的话,如果工资不变,就需要增加交纳的人数;

3.增加交纳养老金占工资的比例;

4.减少养老金的兑付,如延迟领取养老金。

专家们并不期待或者并不预计人均工资上涨的幅度能覆盖养老金的亏空(即使经济发展或通货膨胀),增加交纳养老金的比例的空间也相当有限,而多寄望于增加交纳养老金的人数和直接减少养老金的兑付,于是炮制出种种理论,如人口老化、劳动力不足等等,来为增加年轻人负担(要求家庭养老)和减少老人的养老金兑付(延迟领取养老金)等措施奠定‌‌“理论基础‌‌”,放松计划生育也只是基于这种功利性理由才提上了日程。

这就是中国养老问题的真相

[i]这是基于劳动力供求不变的一种粗糙的说法。实际上,如果企业不为员工缴纳养老金,那么劳动力供求关系将改变,而在比原来更高的工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原来上缴的养老保险部分将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分配,但就业人数增加,失业减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风灵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