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侧岂容酣睡——宋代的开国统一战争(图)


宋太祖赵匡胤像。(网络图片)

公元十世纪,唐朝灭亡后的中原大地上军阀混战,契丹人、沙陀人各种势力逐鹿中原,百年战乱民不聊生。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天空中出现了异象,两个太阳同时出现,其中一个光芒四射,另一个则黑光弥漫十分的黯淡。这天正有一支后周国的大军驻扎在开封东北二十里的陈桥驿,准备北上抵抗契丹人的入侵,军中有一位叫苗训的人看了此天象,对同僚叹道:“这就是天命埃。”不错,这就是天命,上天要让一位英雄脱颖而出,重整河山改天换日,结束五代十国百年的战乱,建立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帝国!就在第二天正月初四早晨,当大军的统帅赵匡胤喝醉酒醒来后,帐外早有预谋的将士们把一件皇帝的龙袍披到了这位真命天子的身上,华夏历史翻开了新的灿烂一页,北宋王朝就此建立了。

赵匡胤也就是宋太祖,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上台后大力整顿军队,改革五代留下的弊端。赵匡胤首先对掌管禁军的殿前司和侍卫司人事进行了变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罢免侍卫司的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张令铎、马军指挥使罗彦环、步军都指挥使韩重赟,并由刘光义和崔彦进接替后两者,韩重赟升任为殿前都指挥使。罢免殿前司都点检慕容延钊、副点检高怀德、都指挥使王审琦、都虞侯赵光义(即后来宋太宗),都点检一职被废除,都虞侯由张琼接任。这一举动把那些陈桥兵变中几个主要的拥龙功臣全给清洗了,代之一批年富力强的新人,警告了那些蠢蠢欲动的阴谋家,五代时军人可以为所欲为拥立皇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解决了中央禁军的问题,接下来就要处理五代时节度使们拥兵自重的隐患了,当然五代时军阀们的势力已经较为微弱。赵匡胤先是武力镇压了反对者李筠和李重进,又派潘美单刀赴会进入凶悍的陕西军阀袁彦大营,潘美凭借着勇气和智慧说服了袁彦归顺。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局势较稳定后,赵匡胤又撤去了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赟、杨廷璋、王彦超五人的节度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节度使都是毫无反抗,定州的孙行友企图有所动作,赵匡胤立即派遣军队相逼,于是孙行友只得臣服。罢藩镇应该说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并非宋太祖一人所为,而是历经前代包括周世宗,后代包括宋太宗、宋真宗数代人逐渐为之,包括收精兵、罢支郡等一系列措施和过程。当然宋太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措施,保证了宋初能够建立一支百战雄狮为其平定天下打下了基矗我没有提任何“杯酒释兵权”的描述和概念,先不说该事件存在巨大争议,其次是我想让大家明白,以上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并非一个戏剧化的事件。

偷渡剑门

在重组了禁军领导人之后,赵匡胤开始了统一下天下的历程,宋朝整体上是按照先弱后强,先易后难的战略。于是最为弱小的武平和南平政权就首当其冲了,南平国占据荆、归、峡三州,而武平据有湖南一带。建隆三年(公元 962年),武平政权内部发生动乱,宋军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以援救为名出兵,并借道南平。这一招“假道伐虢”收到奇效,主帅慕容延钊在趁南平犒军之际,突发轻骑由李处耕率领进入江陵,南平王高继冲投降,南平灭亡。宋军随即以泰山压卵之势,摧毁了武平政权的抵抗,平定了湖南。武平和南平的覆灭使得宋军触角延伸到了长江以南,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两大势力的联系。

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命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武信军节度崔彦进为其副手,率领步骑三万出凤州道;江宁军节度使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曹彬为其副手,将步骑二万出归州道以伐蜀。后蜀国主孟昶派遣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部署进行抵抗,这个王昭远常喜欢读兵书,自比为当代“诸葛亮”,他夸口说:“我此行岂止是克敌啊,还要带领士兵们攻取中原呢!”宋军主帅王全斌,虽然没读过那么多兵书,却绝对是刀口舔血,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将领,他很快教会了王昭远“理论要联系实际”这个道理,宋军三战三捷令王昭远溃不成军,蜀军只好退守剑门天险。王全斌召集诸将商议道:“剑门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前,诸君请陈进取之策。”待卫军首领向韬道:“降卒牟进言,益光江东,越大山数重,有小路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寨,对岸有渡,自此出剑关南二十里,至清强店,与大路合。可于此进兵。”大将康延泽又建议:“来苏道路细小,不必主帅亲往。……若诸帅协力进攻,命一偏将趋来苏,抵达清强后从北击剑门关与大军夹攻,必能破敌。”王全斌采纳了部下们的意见,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王昭远听说宋兵突袭来苏抵达清强,大惊失色,只好引主力后退至汉源坡列阵,留下偏将守剑门。王全斌乘机率精锐猛攻击破了剑门的防御,宋军进至汉源坡,又击败后蜀主力,王昭远这位“诸葛亮”弃甲而逃,躲到农户家中,终日痛哭,把眼睛也哭肿了,嘴里还絮絮叨叨念着唐朝罗隐有关诸葛亮的诗句“运去英雄不自由”,不久也被宋军轻骑所获。

另一路宋军也在刘光义指挥下入峡路,破夔州入白帝城,后蜀的万、施、开、忠、遂等州皆迎降。乾德三年(公元 965年)正月,宋军攻入成都,后蜀政权灭亡。征服后蜀宋军没费多大力气,但是宋军王全斌、崔彦进领兵一路上烧杀抢掠,王全斌又下令杀戮降卒,引起了后蜀民众的反抗,最后宋朝花费了很大力气才彻底平定叛乱。宋太祖对王全斌、崔彦进的举动感到极为痛心,然而另一路刘光义指挥的宋军却秋毫无犯,原来这得益于其监军曹彬严令禁止烧杀,赵匡胤高兴地说道:“我终于得到我要找的人啊!”

征讨后蜀的教训使得赵匡胤觉得有必要再提拔一些新的将领,补充新鲜血液,改变军中五代时骄兵悍将遗留的不良习气。他首先看中的是在伐蜀之战中秋毫无犯的曹彬,其次就是潘美。潘美此人少有大志,为人倜傥,素来和赵匡胤关系密切,早先单枪匹马入陕帅袁彦的军营晓以利害,兵不血刃令袁彦臣服,后又跟随石守信平定了李重进的叛乱,潘美的才华得到了太祖的充分肯定。

火烧连营

赵匡胤伐蜀之后又企图拿下北汉太原政权,北汉虽然屡败却坚守太原城池极为顽强。宋军虽说击溃了契丹援军,包围太原反复围攻甚至还用水灌城,但最终还是未能攻取,于是宋朝再次把重心转移到南方。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宋太祖以潘美为贺州(另说桂州)道行营都部署率领数万雄师南下。九月中旬宋军兵锋直指贺州,南汉国主刘昏庸无能派宦官龚澄枢前去犒军,贺州守军以为多少能有点赏钱之类,可没想到龚澄枢竟然两手空空,给得全是“精神鼓励”,这一下子贺州守军意志崩溃了,宋军连克冯乘、芳林等地,顺利地包围了贺州城池。刘见势不妙,连忙派遣大将伍彦柔前去援救。潘美闻知南汉兵来,故意将部队适当后撤,设下埋伏。伍彦柔带领水军登岸,刚刚在胡床上坐定,宋军伏兵就铺天盖地杀了过来,南汉军大败,伍彦柔丧命于军中,贺州也落入了宋军之手。紧接着潘美又攻克了桂州、富州等地,十二月宋师长驱至韶州。南汉大将李承渥又领兵十余万,布阵于莲华峰山下,还动用了战象,每头大象运载十几名士兵,一时间阵容颇盛。潘美机智地调集强弩射击战象,大象中箭后反向奔逃,践踏了南汉的军阵,宋军又取得大胜。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正月潘美的宋军抵达马径,距离南汉首都广州不过百里左右了,此时南汉军进行了最后一搏,他们以六万大军摆开阵势迎战宋军。南汉大将植廷晓对主帅郭崇岳说:“北军席卷而来,锐不可当,我军虽多,但多是败兵拼凑,士气不振,不如主动进攻。”于是植廷晓自为先锋,郭崇岳殿后向宋军杀来,潘美渡河猛攻,阵斩南汉大将植廷晓,南汉军只得败回营寨。潘美对部下说:“敌军编竹木为栅,如用火焚之,必然大乱,再实施夹击必能全胜。”于是派遣丁夫手持火炬夜间从小路前去放火,恰好天刮大风,风助火势顿成火烧连营之势,南汉最后的王牌也被粉碎了,开宝四年二月南汉纳入了大宋帝国的版图。

飞渡长江

后蜀、南汉、江陵均已被宋军占据,攻取江南大计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派遣曹彬诸将赶赴荆南做最后的准备,临行前他对曹彬道:“此次南征全委托给卿家了,切勿烧杀掳掠,务必施以威信使其归顺,不必急着攻战”,然后把自己的宝剑赐予曹彬又道:“潘美以下将领,不用命者可以先斩后奏。”十月三十日宋军以曹彬为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率领大军从荆南出发直取池州,池州守将弃城而逃,宋军高歌猛进战铜陵、拔芜湖、下当涂,攻无不克。

闰十月底十一月初,宋军抵达战略要地采石矶,击溃了前来抵挡的江南军二万余人,活捉敌将杨收。采石矶,这个当年隋朝韩擒虎横渡长江灭陈的地方,宋朝大军也将要在此渡过长江直抵江南。滚滚长江东流水,流不尽英雄泪,自古多少豪杰面对天险扼腕叹息,那么宋军又是如何飞渡长江呢?当时有个江南人叫樊若冰,屡试不第,上书南唐朝廷进献策略也未被理会,于是心怀怨恨投奔了宋朝。樊若冰每天在江面上假装钓鱼,实际在测量江面宽度,经过几十次的往返终于得到了比较确切的数据,然后就向赵匡胤提出可以修建浮桥通过。赵匡胤大胆采纳了这个前无古人的创新举动,为了以防万一,宋军先在石牌口试作,结果可行,于是宋军把浮桥移到采石。三天后浮桥架设完毕,天险变通途,十万大军如履平地飞渡长江。长江防线一突破,宋军进展就更快了,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正月,宋军开始发动对南唐首都金陵城的攻击,南唐水陆十万大军背靠城池列阵迎战。曹彬令李汉琼率所部在船上装载葭苇,顺风纵火,攻取了南唐水寨,斩首数千级。当时宋军船少,众将对是否要和南唐决战尚有疑虑,潘美豪气万丈地说:“我提勇士数万人,战必胜,攻必取,难道就被这条河阻挡吗?”随即带领部下强行涉水渡河,大部队也跟着冲了过去,迅速击溃了南唐军,然后包围了金陵。艰苦的围城开始了,由于疫病,赵匡胤一度产生了下令曹彬退屯广陵休整的念头,但最终在大臣们的力主下还是下定决心继续围攻。

开宝八年十月,被围困将近一年的金陵派出了使者徐铉来到开封当说客,徐铉自诩口才很好,他对赵匡胤说:“南唐国主李煜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从来没有过失,为何还要讨伐?”赵匡胤哈哈大笑回答:“儿子老子何必分两家呢!”徐铉还要再争,赵匡胤毅然答道:“无须多言,江南没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李煜见求和已经毫无希望,决定打出最后的王牌,令湖口的大将朱令赟领兵十五万来援,这也是南唐帝国最后的一根稻草。朱令赟颇有实力,战舰高大可装载千人,屯兵独树口的宋将王明见南唐来势汹汹,连忙快马向宋太祖汇报,要求迅速增造三百艘战舰以对抗。宋太祖回复,增造战舰肯定来不及,不如在江中多立几根长木头作疑兵之计。宋军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朱令赟的水军抵达后,远远一看,那几根长木头看上去就像是船的桅杆,误认为宋朝舰队非常强大,所以便停留不进。这一停留,正好赶上一个枯水期,南唐舰队的大船反而行动不便,宋朝大将刘遇见机急令部下围攻。朱令赟自作聪明地采取火攻反击,但没想到天公不作美,突然风向大变,结果玩火自焚,南唐军一败涂地,朱令赟被活捉。这时南唐政权已经彻底穷途末路了,曹彬下达了最后通牒,将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破城,无奈之下李煜被迫下令举国投降。宋军平定江南,虽然有少数将领滥杀无辜比如曹翰屠城江州,但总体上而言还算纪律严明,颇得人心,为宋朝在南方迅速建立统治打下了基矗南唐平定后,宋朝一统天下的局势就基本成定局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来到了出生地洛阳,他开始为宋朝的百年大计考虑,认为开封不利于防守,想迁都于此。不过此举遭到了军方的反对,大将李怀忠提出开封利于漕运反对迁都,赵匡胤只好作罢。当年八月,赵匡胤分兵五道进攻最后一个割据大国北汉,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一统天下之时,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夜里,这位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在睡梦中突然病逝,终年五十岁。

宋太祖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这就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继承赵匡胤遗志的宋太宗兵发太原,将太原团团围住,辽军派遣大军来援,宋将郭进领兵会战于石岭关,乘辽国半渡而击,重创了辽军。北汉政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在该年五月宣布投降,华夏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百年分裂和动乱后终于再次统一,一个强盛的宋帝国屹立在了东方。然而对于宋帝国来说,仍然有一个心头之患没能解决,那就是北方的燕云十六州还被契丹人掌握。唐朝末年为了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唐政府将山后云中等地许给了沙陀王李克用,李克用借镇压黄巢入关后,沙陀族便横行华北攻取了燕云之地,最后建立了后唐政权。后唐沙陀族大将石敬瑭反叛,为了对抗中央政府,便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人出兵,结果在辽国的干预下后唐灭亡建立了后晋,燕云之地如约被石敬瑭献给了契丹。燕云十六州有不同说法,一般指山前(太行山东)幽州及涿、易、檀、顺、景、蓟七州以及山后云中和武、应、朔、蔚、新、武、儒、妫九州。自古以来中原的农耕民族要对付塞外的游牧民族一般总是以燕云为屏障,以燕山、太行山为地利,据长城而守,此外燕云地区出产战马,士民勇悍,土地丰饶可以提供良好的马匹、兵源和物资。如果没有燕云,那么战略上中原王朝就将处于下风,因此宋辽两国必然要对这一决定国运的地区进行殊死争夺。

在攻取北汉后,宋太宗兵发燕云,一场中国历史上长达二十余年的宋辽精彩对局开始了……宋朝军事制度简介宋朝的军事领导体系是一个中央集权下的枢密院──三衙—都部署体系,共掌兵权向皇帝负责。枢密院掌管军事宏观调动,军事战略策划,掌管军用地图、阵图、士兵招募等工作,地位很高,和掌管政务的中书并称为“二府”,比如边境发生战争调哪一路人马前去,军事行动预案的制定,都是枢密院的工作,可以说枢密院已经有了现代参谋本部的雏形。三衙就是殿前司,侍卫司(分步军和马军)三个部门的简称,主要实施军队内部的管理职能,殿前司控制的部队主要集结在京师和其附近,侍卫司的部队主要驻扎在京师周围和边境。所以简单地说枢密院负责调军,三衙负责掌军,但是在具体作战时,军队就要交给都部署也称都总管,都总管权力很大,相当于方面军司令或军区司令,具体负责行营和战区的部队微观调动和管理,宋初在战时还可以兼任转运使(一般战后卸任)和知州,可以说是军政经一把抓。

宋朝采取募兵制度,军队主要分为禁军和厢军,此外还有蕃兵、弓箭手、勇敢效用之类。禁军和厢军都是职业军人,前者相当于今天的野战军部队,是国防主力,后者主要是工程劳役兵,也担任一些地方的军事任务。

厢军作为工程劳役兵在宋代已经非常专业化,比如番号“壮城”那就是专门负责修筑城池的;“弓箭手”类似于半职业军人,且耕且战,边境较多,也有相当的战斗力;勇敢效用是一种特殊的志愿军,数量较少,待遇稍高,不用刺字,岳飞最早加入的就是这个军种。

在禁军中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被称为上四军,是属于最精锐部队据说平均身高要一米八左右。皇帝的近卫军被称为“班直”,班直人数说法不一,大约在数千人到万人左右,当然这些人就更为精锐了,往往是千里挑一的勇士。比如《水浒传》中有一个梁山好汉叫做徐宁,是“金枪班”教师,这个金枪班就属于班直系统,这个徐宁做的是这支部队的教师,武功之强可见一斑。班直很少直接参与战斗,更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得到皇帝信任后,被外派担任军官,比如任福、狄青、魏能,就是这样走上了一条将军之路。

宋军的基本战术单位是“指挥”,每个指挥在三百人到五百人左右,以“指挥”为单位进行调拨。后期宋朝实施了将兵法,设立了“将”这个作战单位,每个将数千人左右不等,但将依然是以指挥为基础构建。

宋朝的武将职官体系同文官一样分差遣和官阶。差遣是实际的岗位比如都部署、部署、都监之类均为差遣,就好比野战军司令员、纵队司令员、突击队队长,都是差遣。官阶体系是用来区分级别高低,就好比现代军队中的将军、上校、上尉、士官,列兵,同样宋朝军队中也有类似的级别,比如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洛苑使、侍禁等很多等级。其中刺史、团练使、防御使、观察使、节度观察留后,到最高级别的节度使,这六个级别被称为正任六官,又叫“贵官”,类比相当于今天的“将级军官”,待遇相当优厚,很多武将出生入死混了一辈子也做不到这些级别。杨家将中的杨业,作为一个降将被封为云州观察使和三交行营驻泊都部署,无论差遣还是官阶都是极为显赫的,所以引起不少同僚嫉妒也就不可避免了。到了北宋中后期,官阶体系作了改革,名称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太尉”为武阶之首,其他的还有诸如武功大夫、翊卫郎、修武郎等林林总总很多级别。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