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经济结构性改革要从四个方面开始。(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5年11月22日讯】中国宏观政策正在遭遇罕见的尴尬。无论是央行还是发改委,在货币政策和行政审批上不断宽松,但是效果却不彰。经济刺激措施连续出台,但好像是中共政府在唱独角戏,几乎得不到民间资本的响应。2009年那种政府四万亿刺激措施一出,民营投资随后兴起的情形根本见不到。刺激措施的乘数效应每况愈下,颇有强弩之末的感觉。
政策搭配上也是如此,官方明明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却超稳健;明明说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却超积极。财政政策不够积极,是因为财政收入增长大幅下降,地方卖地收入大幅下降,年初时预算财政赤字2.3%,如果全口径计算,今年财赤突破GDP3%的警戒线不足为奇。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撰文认为,财政政策无法发力,于是央行摇身变成财政部,向政策银行提供资金流动性,将财政政策货币化。然而这些依然无法让好的企业愿意贷款,无法让银行放心借贷。
近十几年,中共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上清一色针对需求端的,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作逆周期调节,其中2005-07年的货币政策收缩、2009-2013年的四万亿和断断续续的房地产调整为其代表作。但后果显而易见,到了现在已经积重难返。
宏观调控已经差不多走到了尽头。不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没有进一步的扩张空间,而是已经接近无效。中国不是没有需求,涌向海外市场近一万亿元的购买力就是现实存在的购买力,但是目前中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上还是产品质量上,均与消费者所需要的不匹配,于是出现了旅游者去日本买马桶盖的现象。
中国民营资本也不是完全没有投资意欲,只是制造业多数变得无利可图,而高端产业又多被国企所垄断,民营资本融资困难、准入严厉、税负沉重。如果企业可以赚到钱,民间投资自然会出现。
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解决经济问题不能单靠货币刺激,要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这是习近平在九天之内第二次公开提到有关“供给”。11月10日,在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曾表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有些方面的成本甚至高于高收入国家等六大问题。
杨伟民表示,未来的经济结构性改革要打好四个“歼灭战”。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这两项有利于止住工业品价格下跌的势头,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盈利的能力。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习近平提出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显示官方经济学告别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的模式,转向重视供给管理、重视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模式转变。
所谓供给侧改革,简单讲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具体而言,它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一直以投资、消费、出口拉抬经济的增长,即所谓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以前常讲的“三驾马车”,是从经济运行的结果出发的,便于宏观调控进行短期的逆周期调节。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