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图)

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沩山灵祐禅师。
 
一天,灵祐禅师问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聪明伶俐,能够问一答十,问十答百。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乃自叹:“画饼不可充饑。”
 
智闲禅师屡次向灵祐禅师寻求解答:“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灵祐禅师却斩钉截铁的说:“我若是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埋怨我的。因为我告诉你的答案,那仍是我的东西,始终与你不相干。”
 
智闲禅师一看师兄不指示他,遂将平日阅读的所有经典通通烧毁,并说:“我此生再也不学佛法了,我就当个长行粥饭僧就好了,免得劳心费神。”智闲禅师泣辞了灵祐禅师,就前往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一日,智闲禅师在铲除杂生的草木时,偶然之间扔掷瓦砾,击竹而发出了声响。
 
智闲禅师顿时省悟。他急返家沐浴焚香,遥遥礼拜沩山禅师。
 
他赞曰:“和尚实在是太慈悲了,恩德逾父母。倘若当时为我说破,我又怎会有今日顿悟后的喜悦呢?!”
 
智闲禅师乃做了首偈来表达他的感悟: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灵祐禅师闻得此偈,对仰山禅师说:“此子彻也。”
 
仰山禅师曰:“这首偈乃是内心意识有所感,所著述得成。待我亲自勘过。”
 
仰山前去会见智闲禅师,说道:“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且试说看看。”
 
智闲禅师则举出前颂,仰山说道:“这首偈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可否再试说其他首偈。”
 
智闲禅师又再做了一首偈: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仰山禅师说道:“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智闲禅师又再度做了一首偈道: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禅师与智闲禅师会面,得了这两首偈后,乃回报沩山灵祐禅师道:“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智闲禅师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摄影:乙欣)
 
彻之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一击忘所知”——香严智闲禅师一旦大悟之后,他从前所学的一切佛学知识,就对他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了。待你一旦达到悟境之后,你就没有必要死死牢记着,而能将它们忘去。
 
“更不假修持”——大凡刚刚开始习禅的人,都以为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平常心态。他们认为他们不是要进入某种出神或恍惚的状态,就是要经过佛经里面时常描写的各种禅定阶段。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习性,是不需要,也是不可能改变的。
 
“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自古以来,不少的人抱持这样一种观点:大悟的境界必须进入山洞,闭起眼睛坐在那里冬眠,想像进入“空”的境界。而香严却以活泼的动作显示了古教的真义。尤其可贵的是,尽管他已进入真空的悟境,并且还以那里作为他的住处,但他却没有采取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在真空的境界之中,是没有一法可以称为动的。你既没有待在某一个处所,更没有待在任何一个地方。尽管你每天从早活动到晚,成天说话,扬眉瞬目,行住坐卧,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诸方达诸者,咸言上上机!”——这两句充满了对自己悟境的自信和骄傲。香严智闲禅师果然得到了沩山灵祐禅师的印可说:“此子彻也!”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