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明专栏】中秋盼团圆 明月寄情怀(组图)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是月圆人团圆的象征。(网络图片)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中秋节一直是一个最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传统文化节日。遥想当年孩童时代,每逢到了中秋佳节,一家人团聚一堂,皓月当空,欢歌笑语,吃着香甜的月饼,倍感温馨与美妙……从古至今,诗人、文人墨客们对头顶的那一轮明月充满了无穷的遐想,寄托着无限的情怀。
传统的中秋节是亲友团聚的日子。古人云:“黄金浮在世,白发故人稀。”我仰望长空,寄语那些昔日生死与共、远在他乡却仍在刻苦修行的朋友们,能够睹明月而顿悟:“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我自幼喜欢中国的古诗词,并经常陶醉于古代诗人用优美的文字所营造出的意境之中,诗人们对万丈红尘的诸多感怀也时常在我心中引起共鸣。透过诗人们的这些感怀,我更加明白了人生于世间,不能只满足于衣食住行,不能只追求功名利禄,生命还应该通过修行去达到更高境界的道理。
皇家祭月祈福 文人寄情抒怀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因为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曰“中秋”。
古人过中秋节时,皇家祭月,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内容,所以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拜月节”等。据《新唐书·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记载的就是皇家祭月祈福时的浩大场面。
从唐宋时期开始,文人赏月,则为严肃的祭月行为增添了许多诗意的光辉。在多情的诗人笔下,一轮明月被赋予了无尽的遐想,似乎在进行着一场人与月的心灵解读,转而化为细腻缠绵的诗句,将中秋之美推向了另一个美学的极致。
唐朝张九龄有名句《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白居易有“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杜甫则有《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堪称千古绝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安石也有《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数不尽的优美诗句,将中秋之夜与人们内心中各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被后人广为传诵。
到了明清之后,民间拜月开始流行,并逐渐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安康和幸福的重要祈福方式。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之间,还形成了各自特殊的祭拜方式,但吃月饼却是大家共同不变的习俗。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亲人团聚的民族,而代表“团圆”之意的月饼,是不可缺少的中秋美食。所以,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月圆之夜,当我对着那浩瀚的夜空,皎洁的明月品尝月饼之时,虽然与远方的亲人相隔万里,但高悬天际、共同欣赏的这一轮明月,却能将全家人彼此的心灵紧紧相连,传递出难以言表的相思之情。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国古人对中秋明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诸多文人们更是望月怀人,经常把明月当作古诗词中的题材。每当黄历八月十五,总是触动诗人墨客兴致勃发、借月抒情。有风花雪月的清雅悠闲,有登高远眺的磅礴气势,亦有睹月思人的情怀,以及抑郁不得志的愁绪。明月云海,在诗人的胸怀中,幻化出世间的人情冷暖;如水的月光,清扫着世间的阴霾,抚慰着疲惫的心灵。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有一首题为《中秋月》的小词,全诗如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 明月神话传千古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而成为国君。他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为了要长生不老,永做国君,所以便派人到昆仑山向王母娘娘求取了长生不老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所有的长生不老药,没想到她的身体却轻飘飘飞起来了,后羿发现后非常生气,看着嫦娥一直飞上天,他想拿起弓箭要将嫦娥射下来,但是一切都太迟了。嫦娥就这样的往月亮飞去,成为月亮中广寒宫的仙女。
嫦娥奔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网络图片)
此外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就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刘伯温出奇计 月饼广传反元信息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蒙古皇帝的奴役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明太祖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反元。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徐达很快就攻下元朝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佳节传万代,明月寄情怀。数十年来我随风漂泊,四海为家。独在异乡为异客,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在外过中秋的日子。然而,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仍然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是月圆人团圆的象征。每年中秋仰望天空,我都给自己倒一杯茶,执杯邀月,向着远方,向着亲人,致一语平安,道一声珍重!我同样期待在今年的这个月圆中秋之夜,让明月把我的祝福传给所有想家、想念父母、思念朋友的天涯沦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