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卖场看瑞士哪里不一样!(图)
还记得第一年来到瑞士时,还是一个青涩、害怕、对一切感到陌生的留学生我。这中间,经历了许多惊奇、有趣又徬徨的过程。
尤其还记得,第一年走到大卖场,看到四处“开学大减价”的广告,摆着许多跟台湾很不一样的文具。我当时有点愣,开学有必要办这种文具大减价吗?开学不就是领新课本、准备报名补习班而已吗?为什么学生还要买这么多东西呢?还有,许多瑞士朋友、同事、同学或家长,在开学前夕若是路上遇到,都会互相询问:“你东西都买好了吗?可以准备开学了吗?”怎么搞得好像开学好像是一场劳作一样?
(网络图片)
不一样的文具
瑞士大卖场的开学促销品,跟台湾很不一样。首先,多功能笔包。虽然也有类似台湾的那种笔袋,但是瑞士商场会贩卖一种很厚实宽大、差不多就像是台湾一个便当盒大小的笔包。在这个笔包里,可以放各种色笔、小尺、削铅笔芯等小物件,分门别类,装备齐全,俨然就是一个文具大组合的工具包。
笔包,有分内外两层。第二,开学前夕一定都会大量贩售大型卷宗夹。这一类大型卷宗夹,虽然颜色名目繁多,但是基本上都是两孔为主。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两孔文件夹,我觉得很奇怪,想不通买这种两孔文件夹做什么?在台湾求学都是以买课本为主,这种大型卷宗夹,我在台湾读这么多年的书,也不过大概才两三个,偶尔放考卷讲义而已。所以刚开始还真不知道为什么瑞士大卖场要在开学前,大量销售这种大型卷宗夹呢?而且还往往一次包装三个大卷宗夹打折来卖?
大型卷宗夹从这种两孔式的大型卷宗夹,还由此衍伸出好多相关产品:两孔打洞机、可撕页的两孔笔记本、两孔式的胶面文件保护套、两孔式的彩色分页纸与标示签…
大型卷宗夹的衍伸产品第三,在校园里,可以看到瑞士学生背着很大的书包。里面装的,就是这种大型卷宗夹。上课的时候,大家都会拿出两孔式的笔记本,沙沙沙地记下今天上课大家互动、讨论的主题内容。要下课的时候,再标上今天上课的日期和主题,连同老师今天所发的讲义,一并整理、收纳到卷宗夹里。
自己的课本自己做
随着上课进度的累积,放进卷宗夹的笔记和讲义越来越厚,“自己做的课本”就这样慢慢生出来了!
刚到欧洲时,我一直很奇怪,似乎课本并不存在。以前在台湾读书,开学买书、订书、发新书、买书套,都是台湾开学的重头戏。但是在欧洲,课本只能说是参考用,甚至有一些老师是不用课本的,完全自己编制教材与进度。我以前在台湾很喜爱的现成书套,在瑞士也并没有贩售,因为在瑞士,没有全国统一的课本,也就没有固定的书型大小尺寸。所以就算开学有新书,瑞士学生如果想保护新书,还得自己选包装纸、自己剪裁、自己制作书套。
所以,瑞士学生从小的学习习惯,如果从“课本的生成方式”来看,跟台湾学生比较,我发现:
一、强调个别化、差异性、自我风格
每一个学生选择文具的需要与爱好,都是不一样的。而每一个人记笔记的方式、整理归纳的习惯,也随着每个人的个性有所差别。所以,一个学期下来,每一个学生的卷宗夹风格都大大不同:有的人会善用多功能笔包,用里面分门别类的色笔标示重点,甚至自行加上插图,精美干净得令我赞叹;而有的学生,则大手大脚字迹潦草,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在写什么。看学生的卷宗夹,就好像看一个非常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品,非常有趣。
二、从小进行DIY,自行抓重点、整理繁杂抽象主题的思维训练
从多功能笔包,到各式各样的文具,开学的学生,就好像一个准备自己打造家具的师傅一样。学生必须要自行抓出上课内容的主题,因为没有既定的课本目录还有考题集锦摆在那里。分门别类、整理收纳、自我建构抽象知识的功夫,是从小培养的:老师今天上了什么?上一次又上了什么?看似片面的抽象知识,彼此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衔接的?该怎么融会贯通,才能把看似复杂大量的资讯,统整成为自己的东西?又该怎么取舍、筛选、整理资料,才能有效准备考试呢?
这一些问题,都是瑞士学生在学期开学时,就必须要思考的功夫:完全是一个自己的课本自己编的概念。
三、一切自己动手来
在瑞士的教学现场上,从准备开学这一件小事来看,这里的教育特色,非常重视自我认知生成的全面过程,而非只是上对下的、既定的师生威权关系。
我的学生,并不是我的晚辈,他们完全站在一个和我一样平等的地位。在瑞士中学的课堂上,我甚至不能直呼他们姓名,必须用法文的敬语“您”、“先生/女士”来尊称他们: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是最可贵、独一无二的、值得敬重的个体存在。我所能作的,只是协助他们自行建构起自己对某一个学科的认知,如此而已。
绝不单向地、片面地给予答案与命令。我们所看重的,不是一个是非选择的结果,而是一个全面的、自我认知的、建构的过程。身为一个从旁协助的、引导的合作者,我何其有幸,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生命伙伴。
在生命中,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