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句传千古!古代名人怎样用对联教子?(图)


中国古代的对联之中深含人生哲理。(网络图片)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来重祝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教子对联。这些家教妙联对今天的家长们教育好下一代,也是很有启发的。

明朝徐渭有一副家教奇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妙在一个“好”字的读音不同,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告诫儿孙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父母总是期望儿女能成才,有所作为的,为此,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

种田不熟不如荒;

养儿不孝不如无。

明朝初年有个大臣叫杨士奇,也叫杨寓。他为人正直,办事勤恳,一连在四个皇帝的手下做大官。他儿子杨稷太不争气了,仗着老子当官,自己无恶不作,净干坏事。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派人抓起来。家乡江苏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有人就写了状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看了,把状子转给杨士奇。杨士奇气坏了,一连写了好几封信,让儿子改邪归正,别再祸害乡亲。有一次,在信中他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儿子:

不畏官司千张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让人告一千张状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整天戳你的脊梁骨骂你,当然,也骂我哟!可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劝告,照旧胡作非为,一点也不收敛。闹得实在不像话了,皇上下令把杨稷抓起来,关进监狱。杨士奇听说了,又急又愁,加上年岁也大了,便忧恨交加,卧床不起。没有多久,顶顶有名的杨士奇,让儿子给气死了。当然,杨稷也没有好下场,被判了死刑。

明代进士孙升,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三个儿子坐享荣华富贵,沉迷酒色,不学无术。孙夫人对此很是焦急,她思来想去,特地手书一联悬于正堂:

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

蹉跎风月将何日报答君亲。

上联是期望,下联是警告,意在劝告儿子不要浪费精神,虚度光阴,要以担当天下为己任,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既包含了深沉的母爱,又体现了严厉的训教。据说,她的三个误入歧途的儿子在这幅堂联的鞭策下,终于有所顿悟,改邪归正。

清代诗人蒋心余有教子联曰:

宝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

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读书。

他将这幅对联挂在祖宗牌两旁,要子子孙孙永远记取不忘。

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在江南某地当县官,他上任之初,其父撰书一联相送: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联语告戒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家教联语: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一副家教对联。他教育子女精读一些好书,做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联句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殷殷期望。

清代文人王之春也有一副家教联:

少读书,便是低天分;

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此联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清代教育家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中有一副对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充分体现了他对儿女生活的关心和希望。

晚清作家、书法家何子贞集《争坐位帖》字联:

入世须才更须节;

传世积德还积书。

这幅对联告诉人们:一个好的家庭,除了勤以耕作,惠以为人,还需要读书求学,更新知识。

清代另一学者孙寄圃,曾给儿孙撰写一联,要他们坚守廉洁、清贫,努力提高品德修养,其联云:

甘守清贫,力行克己;

厌观流俗,奋勉修身。

清末著名的禁烟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个穷秀才,但是他为人正直,对子女要求极严格,他曾撰联勉励子女,联曰: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这副对联使林则徐终身受用不尽,终于成了流芳百世的民族英维。

林则徐继承家风,也给子女留下了一副对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不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此联是林则徐祠中写的一副对联,其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可谓光耀于世。说明林则徐不愿后代在自己营造的“安乐窝”里坐享其成,而是希望他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成为有用之材。

妙联,情意殷切、生动感人,富含哲理,耐人寻味,是中国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广为流传。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