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的景观──太鲁阁至天祥(组图)

过去多年来,台湾最顶级的火车,一直是叫做“自强号”;现在台铁火车,最顶级的火车,则是“普悠玛号”与“太鲁阁号”。近年来到台湾各个景点,来自大陆各省的民众相当的多,询问他们那个景点印象最深刻?答案往往是:天祥太鲁阁。

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后,首要问题之一当然是安全,对内问题则是交通。为了打通岛内东西,而兴建东西横贯公路,东部起点就是太鲁阁。

“太鲁阁”或“大鲁阁”一词原为三个太鲁阁族(原归类为泰雅族之一支赛德克亚族)部落名的合称,分别为太鲁阁(德路固)部落(Truku)、道泽部落(Toda)和德奇塔部落(Tgdaya),后来皆认同Truku Truwan为三个部落的共同居住地、祖居地,遂自称为“太鲁阁族人”(Seejiq Truku),其原音为德路固“Truku”,尔后在日治时期时转为太鲁阁“Taroko”,两者皆同音。

天祥,太鲁阁人称为“塔比多”,“塔比多”指的是山棕,由此可判断早年这里应长有大量山棕。日据时代曾设佐久间神社,中横公路开通以后,在此设立文天祥塑像,并更名为“天祥”。

天祥位于中横公路东段,约距太鲁阁19公里处。大沙溪与塔次基里溪在此汇集成立雾溪,经河水长年的堆积侵蚀,造就了多层河阶地形,是太鲁阁国家公园峡谷中的重要游憩据点。此区腹地广阔,餐饮店、饭店、公车站、停车场、邮局等一应俱全。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在此设置管理站,提供游客解说咨询服务。西侧的晶英饭店,为国家公园中唯一的观光型大饭店,也俨然成为观光据点;后侧上方有天祥基督教堂,另一端靠近青年活动中心,还建有天主教堂。

太鲁阁国家公园的特色为峡谷和断崖,崖壁峭立,景致清幽,“太鲁阁幽峡”因而名列台湾八景之一。另外,园内的高山地带保留了许多冰河时期的孑遗生物,如山椒鱼等。

当地至今已发现多处遗址,于立雾溪河口右岸,太鲁阁大门牌坊前100余公尺处之上方河阶地上,为邻近国家公园计划区的富世遗址所在地,属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已有2,000年之历史。


鬼斧神工的東西橫貫公路,花蓮太鲁阁入口大门牌坊。(摄影:李导&刘领)

国家公园区内原为太鲁阁族部落分布地区,除少数部落外,其余部落旧址多已无人居住。

清同治13年至光绪2年间,沈葆桢来台时所修筑之三条连系东、西岸交通道路中的“北路”,为当地文献记载中最早由官府维修之道路,到了日治时期又经重行改建,是现今苏花公路前身。

日治时期另由官方开辟的合欢越道路与之后由中华民国政府动员修筑的中横公路,则成为园区主要联外要道及景观公路。


蒋介石与宋美龄伉俪,亲赴现场视察与慰问。(翻拍:李导&刘领)


天祥到太鲁阁间,处处是车辆穿梭的洞穴(摄影:李导&刘领)

太鲁阁国家公园是台湾第四座成立的国家公园,前身为日治时期成立之次高太鲁阁国立公园(1937-1945)。战后为省级风景区,1986年11月12日公告计划,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处。位于台湾东部,地跨花莲县、台中市、南投县三个行政区。园内有台湾第一条东西横贯公路通过,称为中横公路系统。


稚晖桥(摄影:李导&刘领)

走过普渡桥,沿祥德寺步道行走,有26台尺高的白衣观音像、七层高的天峰塔,有庄严的地藏菩萨像,和宏伟的大雄宝殿,可以感染清思佛理的气息。

若您想与山林对话,或蛰伏、或穿梭阔叶林带的鸣虫、飞鸟、舞蝶,必不会让您败兴而归,幸运的话,还有太鲁阁大戟及太鲁阁栎两种稀有植物来相会。

站在稚晖桥上四望,可望见山色水光,可尽览曲流壶穴地形、砾石层露头痕迹;走近细看分明,可观察天祥以东和以西岩层的差异。

天祥以东是经高度变质作用的大理岩层,以西则是较年轻且岩层较松软的绿色片岩、黑色片岩、千枚岩等。


天祥到太鲁阁间,处处是大山与崖壁,历时三年多才完成的蜿蜒于群山万壑间的壮观公路。(摄影:李导&刘领)


长春祠,听瀑声。(摄影:李导&刘领)


长春桥(摄影:李导&刘领)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