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重五养,延年益寿(图)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

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的“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养心气少思虑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现代也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人之思虑最易耗伤心气。“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怵惕思虑、喜乐无极、悲哀忧愁、恐惧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响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过度思虑容易耗伤心神,导致心神失养,整日恍惚不宁。中医认为,惊、恐能抑制思,可以准备一些“小惊喜”,暂时让人从思虑中脱离出来。平时适当放空自己,出去散散步,舒畅心情,多吃一些瓜类豆类等疏肝健脾的食物,对守神有一定帮助。

二心态宁静养肝

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胁或损害时出现。嗔怒易导致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使血压升高甚则猝死,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见,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衡非常重要。

三口腹之欲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以胃气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损伤胃气,《素问·痹论》概括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四少言语养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易感等最为常见。除疾病因素外,话多语稠易耗损肺气。中医谓“多言耗气”。孙思邈也告诫“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气得充养,不致无谓耗散。话多耗气伤津。如果长期从事教师、话剧演员等用嗓过度的职业,很容易耗气伤津,频频出现口干咽燥等症状,或咽炎、喉炎、声带息肉等疾病。此时若用甘寒的胖大海、麦冬等泡水,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还可能因药物寒凉而损伤脾胃。这是因为只补阴,忽视了益气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首先应当少说话,减少用嗓,守固气阴;如实在无法避免,可在胖大海、麦冬基础上稍加太子参、蜂蜜等,可益气生津。

五节房室养肾气

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它在人体起着生殖繁衍、充养髓骨和调节全身机能的作用。房劳纵欲而伤精者,不仅会表现出生殖方面的异常,还可见骨软乏力、脑空无物和身体温度感觉异常等表现。中医养生提倡“守精”:首先要做到节欲保精;其次应适当参加户外活动,疏理肝气,健运脾胃,以后天养先天;此外,还可以用黑豆、薏米、核桃等煮粥调养。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

读者倘能达到“人能留心五养,长寿永年无难也”的境地。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