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苦读一生的匡衡(组图)

 2015-04-07 11: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匡衡“嗜书如命”,应该不过分。

匡衡是西汉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东南)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而且很穷。于是,他不得不当雇工来维持生活。然而,饭可以一天不吃,书却不能一天不读。白天在别人家干活儿,自然不能读书,晚上回到家中呢,天早已黑了,又买不起蜡烛,想读书也读不成。

凿壁偷光

怎么办?隔壁邻居家正点着灯,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洞,将邻家的灯光引过来,“以书映光而读之”(事见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这就是成语“凿壁偷光”的由来。

后来,他听说同邑富翁文不识家藏书极多,就跑到文家去帮工。匡衡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地干活。过了一段时间,文不识要付给他工钱,他却摇头说不要。文不识奇怪地追问原因,匡衡说道:“如果能将主人家的藏书读个遍,我就很满足了。”文不识大受感动,从此对他另眼相看,不但免费让他读书,最后还将他的工钱折成书价,让他随意挑选最喜爱的书带回去。

匡衡大约生活在西汉宣帝、元帝与成帝时期,那时候,写《史记》的司马迁早已去世了。与匡衡大致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另一位史学家褚少孙,补写了部分《史记》,写到《张丞相列传》时,也替匡衡作了传。

原来,匡衡的智商并不高,褚少孙说他“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意思是才能低下,多次参加朝廷的考试都没有考中,直至考到第九次时才凑合着中了个“丙科”。

所谓“丙科”,就是等外的备用名额。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由于一直在刻苦攻读,痴心不改,他的学业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大学问家。

班固《汉书•匡衡传》中的记载就更加详细了,文中说由于匡衡的学问很深,得到不少学者的推荐,并一直被推荐到京城长安,连全国著名的大儒萧望之(萧何的六世孙)等人在对他考核之后,也认为他的学问“精习”、“可观”。于是,他从地方上的“平原文学”一职,被调到中央政府任郎中。

匡衡

这样一来,他渊博的学问更是派上了大用场,朝廷处理政事有所疑问时,匡衡常常引经据典,细加剖析,说出自己的见解,对施政大有裨益。他的职位也由郎中而博士,由博士而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最后经御史大夫而当上了丞相。

官阶的高低固然不应成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甚至不应成为主要标准。平心而论,匡衡政绩平平,别说是政治家,甚至连“西汉名臣”也算不上。然而,他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班固在他的本传中,大段大段地引用了他写给皇帝的奏章,数量甚至超过了记载其一生“事迹”的文字。

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开卷”尚且“有益”,苦读一生的匡衡,怎会不成为文章好手,不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呢?
 

責任编辑: 鸣建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