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人的成功而喜!唐朝大诗人的修炼传奇(图)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大诗人和文学家。(网络图片)
刘禹锡,字梦得,他是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唐代著名大诗人和文学家。刘禹锡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贞元九年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由于他不满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以致多次受贬、仕途坎坷,同时他一生生活不幸,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感情上的打击很大。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他的《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除了是一位大诗人和文学家外,还是一位修佛之人,他的修炼路和他的人生一样坎坷。开始他对佛教的认识比较浅,甚至把佛教与养生相提并论;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归隐之举,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感官所及范围,无法看到更高层次的理。因此在他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理,而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这也反映了他放不下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也为他自己在修炼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
但刘禹锡毕竟是个有佛缘的人。在他48岁时有过一次梦游的经历,受到神人点化,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这在他的文章《问大钧赋并序》里有记载。他一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朋友,甚至有来自日本、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他和这些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认识到单靠一般人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理。
有一次到一高僧的山房留宿。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白天燃香听僧讲道,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令人胆寒。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就悄然而逝;另一位禅师知他求名的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身体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由于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他曾为禅宗六祖慧能写过第二碑,其中有“……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的认识;在为牛头山融大师新塔写的塔记中,他记述了这位高僧曾经坐在石室之中,运用神通使久旱的山麓涌出泉水,从皑皑白雪中生出莲花,制伏了一条巨蟒,以及群鹿都来听他讲法的种种异象。他还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记述到,在这位高僧坐化以后,火化而得舍利子,晶莹如珠者竟有几千粒之多。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白居易在诗中说,“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他在诗中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到公元836年刘禹锡迁升为太子宾客以后,他和白居易更是往来频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他们合称“刘白”。白居易晚年修炼很认真,把交游、宴饮都取消了,连剑佩等玩物都收拾起来,甚至酒也戒了,经常就是焚香打坐。有一次白居易持斋一月修禅,斋满后刘禹锡写诗赞扬。白居易认真的修炼态度对刘禹锡晚年的修炼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