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明君的智慧在于用人不疑(图)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以诚信治国的明君。(网络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以诚信治国的明君,他从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大计出发,主张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开诚相见,才能治理好国家。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猜忌群臣,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自己以诚信待臣下,用人不疑,便赢得了臣下感恩图报、竭尽忠心。
贞观初年,有人向唐太宗上书,请求清除朝廷中的“奸臣”。唐太宗对此事很重视,亲自召见上书人,当面对他说:“我所任用的大臣,都是贤良之人,你知道谁是奸臣?”上书人说:“我居住在民间,不知道谁是奸臣。但我有一条妙计,请陛下试一试,一定能让奸臣露出原形。”太宗问他是什么妙计,那人回答说:“陛下与群臣讨论国家大事时,故意坚持一种错误意见,并乘机大发雷霆。这时那些不畏龙颜震怒,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正谏,不怕斧钺之诛的人,便是直臣;反之,畏惧陛下的威严,只顾身家性命,依顺陛下心意,迎合旨意的人,便是奸臣。”
太宗听了不以为然,对此人说道:“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发令之源,臣民好比流水,泉源混浊而想使流水清澈,那是不可能之事。帝王自己玩弄、施行奸诈之计,怎能使臣民正直、诚信呢?魏武帝曹操机警过人,常多用诡计,我看不起他的为人。如果我也像他那样去做,如何再去指责别人,施行教化呢?”
唐太宗又对献计之人说:“我要使大信行于天下,以忠诚之心治国,决不搞歪门邪道。你的计策虽妙,但对我毫无用处,我绝不采纳使用。”那人听了满面羞惭,赶紧下殿,仓皇出宫而去。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和人民的信任。”子贡又问:“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这三项应先去掉哪一项?”曰:“去兵。子贡再问:“如不得已再去一项呢?”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说:“自古人终究是要死的,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就没有立国之本了。”
可见在孔子看来,不论是强大的军队或是丰饶的经济,都比不上人民的“信”更重要。人民对国君的信任乃是立国之本,个人的诚信则是立于社会的基础,无论如何都不可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