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海外受捧 美媒:有中国特色的死亡(图)


《华尔街日报》:《第七天》揭开了腐败充斥的中国社会濒临精神破产的现状(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5年03月31日讯】(看中国记者端木珊综合报导)在中国大陆反映比较冷淡的小说《第七天》,在海外颇得好评。小说以一个普通人死后七天的所见所闻为叙事线索,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其揭开了腐败充斥的中国社会濒临精神破产的现状。

《第七天》是中国先锋派作家余华去年推出的长篇小说。余华在接受法广采访时曾表示,写《第七天》是想把“中国这二,三十年发生的那些,大家今天来看都不会觉得奇怪,但是后人可能会觉得很荒诞的现实集中地表现出来。”

小说以主人公杨飞死了以后,收到赶赴火葬场的通知为开篇,讲述他在奔赴火葬场听到和看到的故事。

这些故事包括:墓地与殡仪馆火化等级分明,贫富之间存在明确界线;强拆所导致的悲剧不断;商场大火,死亡惨重,官方在死亡人数上大作手脚;医院将死婴做医疗垃圾处理;城市在地下室生活的鼠族群体;一杀人犯已被枪毙,被杀者却忽然出现……

小说自推出至今在中国反响冷淡,但在国际却颇受好评。《华尔街日报》3月26日以《有中国特色的死亡》为题发表评论,指出这部小说揭开了腐败充斥的中国社会濒临精神破产的现状,而这是遭到管制的新闻媒体所无法呈现的。

评论说,小说集中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反映了这个活人的世界。如小说中的早期场景之一,杨飞到达殡仪馆后,在那里死者们排队拿号等待火化。富有的男女穿着精致的长袍坐在扶手椅当中等待,而穷人只好坐在塑料座椅上。

然而,当市长出现后,这一等级结构被颠覆了——市长在与一名妓女淫乱时暴毙,他在一间VIP豪华套间里等待火化。

评论称赞,在审查越来越严厉的中国,余华没有去对此指手画脚,而是用了一种讲述当代现实的别样方式,让读者所读到的人物足以描绘出一个濒于精神破产边缘的社会,一个充斥着腐败的国家。

余华认为:“与现实的荒诞相比,(《第七天》)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他说:“写下中国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中国的疼痛,也是我个人的疼痛”。

余华,1960年4月出生,曾著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三篇长篇小说,作品被翻译成20种语言。余华的长篇小说,多以各自不同的叙述方式,通过一些小人物个人的经历和遭遇,展现中国社会在某个时期的面貌给个体造成的苦难。

本文留言

作者端木珊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