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一专栏】把通胀进行到底……(上)
【看中国2015年03月23日讯】圈里有两个朋友,都是上世纪90年代开工厂,2015年春节前夕先后关门。 其中一家2012年逐步亏损,2013年大亏,2014年苦苦坚持到年底,最终还是选择关门。这三年的持久战里,先后卖掉早年购入的3套房子投入工厂维系生产,关门后,全部资产剩一套房和两部旧车,以及卖厂所得的少量资金,辛辛苦苦18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另一家在2008年经济危机里损失80%的优质外企客户后,转战内资市场,在微薄盈利中坚守,2014年和一家大型国企谈项目合作,咬牙投入300多万改造车间更新设备,一切准备就绪,被突然告知合作终止,望眼欲穿的订单转瞬变成一场游戏一场梦。雪上加霜的是,一个客户此时跑路,300多万货款又打水漂,惊怒之下心力交瘁,遣散数百员工,关门了之。
这两家工厂基本可以代表当下中国实体经济的状况,也代表实体经济对中国的影响。真相是,在实体经济坚持的过程中,中国通胀被压低。随着实体大量倒闭,中国通胀将加剧,物资紧缺和货币泛滥共同作用,然后进入恶性通胀阶段。
从实体经济观察和分析整个中国经济,可以透视很多谎言,其中通货收缩是经济宣传的最大谎言。例如,中外财经媒体都强调,中国正在面临经济下滑、通货收缩,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实施货币宽松,用印钞防止通缩。提到通缩时,财经媒体往往引用中国统计局的数据,说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处于低位。民众看到统计局CPI的数据以及财经媒体的文章,跟着认为中国可能面临通缩。当然,只有以通缩的谎言为基础,才能得出“合理”的货币宽松结论,以此支持中国体制经济的运转。
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实体为整个社会提供各类生活产品。产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产品供应,二是服务产品供应。在过去几年,服务产品的供应价格一直在上涨,反映出真实的通胀水平。例如,虽然很多超市的产品价格涨幅较小,网购食品的价格甚至下降,但路边小店的馒头包子面条都在不断涨价。月嫂和保姆的工资也在快速上涨,她们的工资体现真实的劳动成本,也反映社会通胀水平。不过,由于中国工厂众多,竞争激烈,导致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统计局大多针对物质产品价格采样,编制消费者物价指数,给人们造成低物价的印象。在这个印象基础上,媒体再强调经济下滑,物价将下行,误导民众认为未来将通缩。
但实际上,随着实体经济走向末日,中国不仅不会发生通缩,甚至不是温和通胀,而是恶性通胀。实体工厂大规模倒闭,社会上产品越来越少,多种生活日用消耗品将越来越短缺;人民币继续发行,即使按照相对保守的经济政策,中国每年至少印钞十几万亿人民币;各种苛捐杂税也在继续增加,这些因素叠加到已经短缺的产品价格上,只会造成通胀加剧。
在物资短缺、人民币越来越泛滥、苛捐杂税的共同作用下,恶性通胀将逐渐蔓延。印钞主要分配给体制核心利益集团,苛捐杂税是为了整个体制利益,经济下滑则主要由民众承受。随着经济形势恶化,大部分民众收入难以提升甚至下滑,人们陷入相对更加贫困状态。
在过去几年,实体经济越来越艰难,每年的形势都在快速恶化。大多数生产企业从利润丰厚,到有盈利,再到微利,最后亏损。实体经济一直是基础通胀的承受者。对于实体企业来说,通胀一直没有停止,钱越来越不值钱。
在生产企业,各方面价格一直在上涨。人工费用上涨的速度最快,每年都在增长,政府还一再上调最低工资。人工费用包括工人工资和社保,除了工资上涨,社保缴纳也越来越多,水电油气和交通费用等基础费用也在持续上涨,租用的厂房办公室租金也在快速上涨,各种税费也越来越多,包括提前征税、征收过头税,各种名目的罚款也急剧增加,所有这些都慢慢成为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而在统计局的数据中,只去记录少数降价的产品价格,而忽略人工上涨、各种基础上涨、服务上涨、租金上涨、税费罚款上涨,然后说生产者指数(PPI)下跌。
实体经济是控制社会通胀的主力,并且担负着控制通胀的代价。在中国,实体企业竞争激烈,即使各种成本上涨,也不敢随意对给产品涨价。在白热化价格竞争中,企业利润越来越低,直至亏损。到这时候,不少企业主还心存幻想,自掏腰包,留住员工,维持生产,保证不散摊子。就在企业主竭力维持生产、低价竞争、自身还亏损的过程中,整体压低产品价格,有效控制了通胀。
但是,在通胀的压力下,企业亏损日益严重。为了降低亏损,企业通过降低采购品质、减少生产工序的方式,压缩成本,以此维持低价。当消费者购买便宜货,享受低通胀时,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购买的产品价格低是由生产企业补贴和降低品质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随着实体企业无法承受通胀,消费者购买低价产品,产品不可能保持正常品质。例如,当牛肉销售成本一斤30元,猪肉市场价15元,而市场上的牛肉23元时,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猪肉经过染色剂加工,假扮牛肉出售;二是进口走私牛肉,将国外的低价牛肉通过官方不认可的方式,运到中国销售。正常的肉牛养殖场面对这样的市场价必然巨亏,如果市场得不到及时改善,养牛场只能关门,市场上则充斥着假牛肉和走私牛肉。
淘宝和其他电商通过网络销售取代实体店,有效控制物价。淘宝和电商规避了实体店的装修、房租、水电、各类税费等成本,大力压缩产品售价。由于通胀,实体店成本持续提高,为了生存不得不高价出售以摊销成本,而网络销售直接颠覆实体店。
网络销售的便利性也极大吸引生产商,厂家直销越来越多。网络销售价格透明,一家淘宝店微利销售,很快引发其它淘宝店降价跟随竞争。随着淘宝和电商的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上以相当低的价格购物,对于控制物价指数具有关键作用。
电商对降低物价指数“居功至伟”,所以体制对电商青睐有加。所以,中国高层领导人多次召集电商开会,还亲自到淘宝村视察,姿态积极听取电商对经济的看法和建议,对电商的重视非同一般。
实体店主从自身收益出发,强烈呼吁遏制网络销售;地方政府从商业地产和税收考量,要求对电商征税,这些呼声都被忽略了。因为,国家控制通胀的意义,比实体店存活和地方商业地产收入重要的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网购快速席卷全国,为降低通胀立下了“汗马功劳”。 (待续)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供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