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观察家:《穹顶之下》美国影响无处不在(图)

【看中国2015年03月15日讯】中国中央电视台前记者柴静制作的反映中国空气污染现状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播出后,不仅在中国网民中引发强烈争议,也引起了国际关注。美国一名学者说,《穹顶之下》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影响,这证明美国一直以来的对华接触政策是正确的。这位学者还说,《穹顶之下》被禁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传递的信息,而且因为它太受欢迎。

穹顶之下》引起美国人关注 纷纷探讨它对各方面的影响

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也引起了一些美国人的关注。美国智库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3月12日为《穹顶之下》组织了一场研讨会,在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之外,与会者还关注这部环保片的政治影响,甚至对美中关系的影响。

在研讨会上,该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说:“我想指出一点,也许也比较明显。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体现了西方影响,特别是美国的影响。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现在是中国的声音对中国说话。”

他说,从纪录片一开始提到的美国驻华使馆不顾中国反对公布空气监测数据,到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卫星云图,到纪录片中的钢铁侠动漫;从风格类似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不愿面对的真相》(Inconvenience Truth)到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甚至柴静通过纪录片的形势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到纪录片的题目《穹顶之下》等等无不透露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影响。他甚至提到柴静的休闲的装扮也体现了美国化的风格。

他说:“这一切不仅仅好玩,这所有一切都有一个重要的含义……也许这也是很明显,但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些部分是美国一直以来的对华接触政策的产品。”

他还说,在中国当局“反西方价值观运动”深度展开的今天,柴静的《穹顶之下》能够突破新闻管制的“穹顶”被发布出来也令他关注。

他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媒体明星,利用互联网在完成一个非政府组织的目标,并用一个非常西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自由思想,这可是(对反西方价值观运动)的‘四重’违反 (笑)。”

《穹顶之下》播放次数逾2亿 因太受欢迎而被禁播

《穹顶之下》自2月28日播出后引发巨大关注。在播出两天后,视频的总播放次数就超过2亿。但是,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3月2日,纪录片被禁止播放。

戴博认为被禁不是因为它传达的环保讯息,而是因为它的太受欢迎。他说:“我想强调的是,《穹顶之下》被禁并不表示中国政府否认或是拒绝对环境的关注,或者柴静的说法有问题,纪录片被禁是因为对话语权的控制。这并不意味着 中国政府不清楚或是不关心环境问题,他们知道,他们也关心。”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将“持续向环境污染开战,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去年的同一时期,他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

戴博说,《穹顶之下》让他想到了1989年中国“六四”事件前夕的引起强烈反响的电视纪录片《河殇》。《河殇》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所谓“黄色文明”,同时推崇西方现代的“蓝色文明”。《河殇》播出后得到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赵紫阳的高度赞赏,但是六四事件后被批判。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