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林书豪,美国职业篮球队球员,现属NBA洛杉矶湖人,司职控球后卫。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反映着社会对体育的某种偏见。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升学竞争:孩子们全天待在教室里一遍遍地刷题,在那里“动脑子”。总之,动脑子就难动肢体。“四肢”和“大脑”,在现实中仍然对立。
美国的学校,则是另一番景象。运动队里到处是“学霸”。我观察女儿的高中就看得很清楚:划船队两个进了耶鲁、游泳队的队长去了达特茅斯……乃至体育也成为升学竞争的一部分,许多美国孩子为了升学加入运动队。我自己的女儿,也是游泳队和长跑队的成员。开始时,觉得实在太费时间:每天为了功课熬夜到1点以后,睡6个小时就算万幸,怎么能一天训练两个小时?后来也就接受现实了。毕竟,如果不去运动队,这么大的压力,她更要每天关在屋里。从全面的身心健康考虑,还是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比较好。
本来,这也许仅仅是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在美国的教育中,运动队是培训学生领导力、组织力、竞争精神、意志、纪律的重要场所。在运动队中体现出来的素质很受重视。申请大学,除了本校老师和学生咨询顾问的推荐信外,往往还要加封教练的推荐信。这些都远远超出了锻炼身体的范畴。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其大脑发育。运动好的孩子往往功课也好,看来不是偶然。
其实,早在20世纪初,西方智商理论的先行者们就试图在体育和智商之间建立正向相关性,证明四肢发达、大脑复杂。抛开我们的文化偏见,这种想法也不难理解。毕竟,大脑是人机体的一部分。一个强健的人,往往是全身强健。肢体这些器官好使,大脑恐怕也好使。《纽约时报》一篇报道中,则列举了一系列最近的研究。比如,孩子们走路后马上进行数学和阅读的测试,成绩会有所提高。甚至有研究揭示,孩子的有氧能力和脑结构有某种关联,那些体格强健的运动型孩子,大脑主掌思维和学习的部分要更大一些。
2014年9月,美国《儿科》杂志发表了一项由伊利诺斯香槟分校进行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周边地区8-9岁的220个孩子。研究者首先对这些孩子进行了体能和认知测试,然后把他们平分为两组,一组生活学习如常;另一组则每天课后被校车接到该大学的设施参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从游戏到足球无所不包。一个学年后,两组孩子把这项研究开始时进行的体能和认知测试又重复一遍,然后拿着结果进行比较。很明显,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组孩子,体能要强健得多,体脂水平、体重等指标也好得多。这些都在意料之中。最让人惊讶的是:参与运动的孩子,在计算机的认知测试中进步幅度也大得多。对照组的孩子也有进步,但基本属于自然成长,幅度明显要小。这个测试,聚焦于大脑中的“执行力功能”。这种功能,控制着同时从事多重活动、集中注意力、排除对外来刺激的不良反应等等领域。这种功能发展良好的孩子,往往学业和日后的事业都表现出色。
现在美国的权威人士和机构(比如全美心脏病协会),都建议中小学生一天锻炼至少一个小时。为了学业挤压这部分时间,是非常短视的行为。脑子不好,怎么可能读书好?现在的父母,恨不得把学前的孩子都整天关在教室里,一闷就是十年,脑子能好使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