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枯的中国 “断奶”了

【看中国2014年12月28日讯】今天离年末、月末、季末“三点一线”的时间窗口不到一周,这使得本来就缺少流动性的市场更加难受。干枯的中国在急迫地等待着“央妈”的“奶水”。

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元/人民币询价系统午盘报6.1966,最高报6.1930,创12月17日以来的一周新高,周三收报6.2163。美元/人民币央行中间价定为6.1213,周三中间价为6.1247。但是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截至午盘仅成交额仅为53亿美元,显示出流动性明显较少。

同时中国股市还要承受2万亿规模的打新潮来临,或将使资金面承受巨大压力。

国泰君安指出,假设按照11月份新股发行平均网上、网下中签率均值0.69%和0.25%测算,预计本轮IPO冻结资金规模共计 2.2万亿,创历史之最。资金面将显著承压。

另外2008年的四万亿项目遗留的问题继续发酵,商业银行大量地投资在四万亿配套项目上,四万亿之后不断地微刺激、中刺激、强刺激等,吸收了银行大量的流动性,这些项目都是政府主导的,效率比较低,银行积累很多坏账、疑问账目和长期借贷,成为僵尸,自然需要等待央行的资金。

地产更不需要多说,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各种工具救市,都无法挽救房地产的颓势,央行的多次行动或多或少都是为了给房地产提供资金面上的支持。

央行今年以来不断地采用定向借贷的方式给经济注入“奶水”。

央行向国有的中国开发银行发放贷款一万亿人民币(1630美元)。后来在九月和十月,中国央行推出了“中期贷款便利”,通过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最终向市场注入了7695亿元人民币。

两次注入的总资金量是十分巨大的,相当于美国实行了三个月最强劲的已结束的量化宽松计划,或相当于日本实行五个月的货币计划。

之后央妈又降息,运用各种工具再次为经济注入资金。继市场传闻央行通过国开行投放千亿资金后,本月央行将二度开展国库现金定存招标,向市场投放资金600亿,期限为跨春节的3月期品种。

此前,财政部和央行的国库定存招标通常一个月开展一次,但在资金面紧张时例外,如今年的1月和7月,都曾一个月开展了两次,旨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阶段性资金压力。

但是央妈这样的奶水也没将中国第三季度GDP奶过来,中国第三季度GDP为7.3%创下近6年新低。可见中国经济多么“饥渴”。

如若市场如此缺奶,央妈尽可多挤点就好,为何央妈还如此还扭捏上了呢?

经济学者如松表示,央行释放的货币,只有货币具有信用的时候,才能对市场有正作用,比如人民币汇率不变,市场价格稳定,央行释放货币可以增加市场的信用,进而推动市场的资产价格,给经济增加流动性。

可是,如果汇率开始下跌的时候,释放的货币是没有信用的,比如:央行释放市场存量1%的基础货币,如果汇率下跌1%,那么,虽然市场的基础货币增加了,但信用并没有增加,因为每张基础货币的信用下降了(汇率下跌)。

从上次降准开始,就已经到了拐点,现在,汇率下跌的趋势已经形成,基础货币释放的越多,汇率下跌的越快,反而会收缩市场的信用,换句话说,央行如果继续释放基础货币,市场认为是没有信用的,无法对市场进行信用补充。

此时,央行如果执意释放基础货币1%,汇率的跌幅会超过1%,实际会收缩市场。

“信用才能支撑资产价格,货币不能! 央行释放出来的具有足够信用的货币,是‘奶’,央行如果释放信用缺失的货币,就是毒药。”如松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3日发布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也认为,央行不应当过多、过广地对局部流动性风险进行直接干预。

或许有人会想到管制外汇市场来保持汇率,央行的确也可以这么做,因为中国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但管制外汇市场得到的汇率数字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汇率水平,而真实的市场一样在收缩吗,这样做无非自欺欺人。

但央行还会这么做,如松表示在没有外汇管制以前,印钞厂停工; 收紧资本流动和换汇限制之后,印钞厂便马上开工。

当饥渴到失去意识时,饮鸩止渴也在情理之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