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争鸣】四面楚歌的中国经济之三:金融篇(上)

 2014-12-05 12:1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看中国2014年12月05日讯】金融系统连环违约就像变奏曲。金融系统是枢纽,联系体制经济和社会经济、链接国内和国外经济。在功能上,中国金融系统的作用是,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流通,为中共体制经济提供免费和廉价的资金。或者说,金融系统通过变奏的金融手段,将社会中民众的资金,变成体制可以随意使用和挥霍的钱。例如,中国股市从成立之初,宗旨就是为了国有企业脱困服务。在这个宗旨下,股市想方设法吸引社会的资金,并将资金输送到各个体制内企业。最初,民众不信任股市和股票,体制以折价和摊派的方式卖给个人。随后,体制透过媒体,创造各种炒股致富的神话,吸引民众进入股市投机。当中国股民只看到股价上涨赚钱的时候,往往忽略股价背后国企的血盆大口。随着中国股市规模的扩大,各种舆论传媒进一步装裱中国股市,将其比喻成为类似美国股市的事物。当然,不论中国各种股评如何套用美国股市的概念,将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做类比,甚至在中国股市强调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概念,都无法避开为国企脱困这个基本导向。

随着股市的发展演变,中国股市的作用进一步细化,形成几方面的利益集团:1、国企脱困,国企通过发行股票、增发股票,从社会民众手中大量圈钱吸血;2、大小非利益集团,体制中的权力掌控者和关系者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原始股,等股票上市后,再以高价在股市中抛售,实现个人和小群体的圈钱收益;3、资金操控者,资金与企业合作,通过释放消息进行股票操控,吸引股民追涨杀跌,将股民的钱赚到自己手中;4、股市中介机构,包括各种上市推荐机构、股票交易中介等等,从中赚取高额的中介费用。而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均来自于诱骗股民进入股市,将钱扔到股市里。尤其在股市强调价值投资后,自我幻想着价值投资、长远增值的中国股民们,在40多元的时候积极购买中石油股票,结果几年后见到10元之下的中石油股票价格,很好地体验了一次什么是“中国式的价值投资”。中石油在香港上市时,股价才1港元多,而且多次大手笔分红;到了中国股市,以40多元上市,一次都没有分红。同样的股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价格、不同的分红,反映出中国大陆股市和香港及西方股市的关键差异。在全民炒股时期,中国股市的股票账户达到上亿户,其中绝大多数股民亏损。大多数的亏损额少则数万元,多则几百万、上千万元,都送给股市中的利益集团。股市的各种特点,反映出中国金融系统功能作用,以及基本的运作模式。

金融系统是中共体制经济的核心命脉。体制以最严厉的暴力手段,保障对于金融系统的垄断权。垄断权包括两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垄断权,确保金融机构由体制牢牢掌控,资金主要流向体制单位。在世界上,中国是最严厉进行金融机构管制的国家之一,所有金融机构必须按照体制的要求建立和运营。虽然中国地域广大、表面上经济形态各异,而且金融机构似乎也存在多种形式。但实际上,金融机构牢牢掌控在中共极权体制手中,并且为中共极权体制提供资金保障。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体制通过外管局和银行系统,进行严厉的外储和外汇管制,保障体制优先使用外汇。在金融系统中,表面上似乎有多种形式、多种组织构成,但是都通过严厉的金融管制手段,进行严格规范,保证金融系统向体制输送利益,也就是利益导向单一化。在国内,中共体制对于私人实施金融活动、尤其是建立金融和类似金融的机构,实施极为严厉的打击。当体制认为个人的金融活动危害到体制利益,只需要按上非法集资罪的罪名,就可以任意量刑,直至死刑。1990年代后期,朱镕基在中共体制接近崩溃的时候,为了能够挽救中共体制,积极谋求加入WTO。在中国加入WTO的条约中,一个重要部分是承诺金融系统对外开放,中国银行采取国际银行业的考核标准。不过,在中国加入WTO后,通过大量出口和吸引外资,经济上重新站稳脚跟,开始以行政壁垒的方式减缓限制金融系统的开放,确保体制的经济利益。二是保护金融机构的利益,让金融系统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在操作上,金融系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坑蒙拐骗、抢劫偷盗,而受到体制的法律和媒体保护。有的人在银行的大额存款,在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不翼而飞。本来,这是银行的责任,应当对储户赔偿,但是很多情况下银行各种推诿,拒绝赔偿。还有,在股市火爆时,银行也积极参与到股市基金发行中,从基金发行上获利。一些人在缺乏金融知识的情况下,本来准备到银行存定期存款,但是在银行业务员的诱导、甚至不知情(以为自己在存款)的情况下,购买了股市基金,在后来的股市崩盘中遭受沉重损失。反过来,如果平民敢于利用金融系统为自己谋利,随时会遭到极为严厉的惩处。例如,山西青年许霆利用ATM机故障,多取了17.5万元现金。结果,法庭判处许霆5年徒刑,没收所得现金,再多罚许霆2万元。而这种事件在英国也发生,银行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既不会对多取钱的客户提出诉讼,甚至不要求客户退还多取的金额。而中国银行和英国银行的差异在于,中国银行至于体制的绝对保护之下,法律是体制对民众压制的手段;英国银行是市场中的一分子,和民众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法律不偏袒任何一方。

金融系统为中共体制输送资金。金融系统主要的方式是,从社会中吸收存款、债券购买款项和投资款,并且将这些款项主要送给体制消耗。需要明确的是,体制自身不创造价值,主要靠从社会经济中榨取利益而生存。而且,体制有各种花钱的冲动,随时就会造成超支。在世界各国,大政府的特点都一样,就是政府的支出超过收入,导致财政赤字,只能靠借债过活,而且债务积累越来越多。中国极权体制的特点更加突出,不仅通过税收,还通过垄断国企、房地产、以及其它各种额外收费,维护体制的庞大消耗。在这个基础上,体制需要通过金融机构,维持整个体制经济的运转,并且从社会运转中获得更多的资金。当体制需要钱的时候,金融机构通过上述各种筹资活动,为体制提供免费或者廉价的资金来源。在朱镕基进行金融改革之后,金融系统对于体制的支持作用大大加强。之前,当中共体制缺钱的时候,还需要发行国库券(中央政府债券),填补体制消耗的窟窿。之后,当体制缺钱时,只需开动印钞机,将基础货币注入银行,再由银行通过海绵效应,将整个社会中运转的资金尽可能吸入银行,贷给各个体制单位即可。在体制内,由于中央和地方的差异,以及不同体制部门的差异关系,相互之间也进行一定的竞争。而不同级别的金融机构由不同的体制单位管辖,主要替相应的体制经济服务。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因为体制内的竞争关系,逐渐形成不同的银行操作模式。大致上,由于中央体制掌控印钞机,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由中央掌控,因此各部委、各央企等中央体制单位,优先获得免费或者低廉的融资。各地则为了争剩余资金,只能提高融资成本,诱使贪图小利的人群将资金存入自己管辖的金融机构。

只有持续的货币扩张,才能保证中国金融系统的运转。基于体制的极权特点,当体制从金融系统贷款后,从开始就注定了不会归还。在表面上,当银行对体制贷款时,体制需要拿一些资产或者收入担保,显得贷款属于低风险优质贷款。但是,这些担保只是为了做账的好看,或者说装裱门面。在银行给体制贷款后,总有部分或者全部贷款无法收回。由于金融系统的货币重复借贷效应,即使部分贷款无法收回,经过数次贷款后,也变成全部贷款无法收回。这些不会归还的贷款,在金融系统中就变成实质上的呆坏账。由于这些贷款大多数为中长期贷款,所以在初期表现并不明显。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呆坏账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维持银行的运转,体制必须持续印钞,将更多的货币总量注入银行,掩盖过去的呆坏账。而且,只有掩盖呆坏账,产生更多的货币量,银行才能够继续给体制输血。持续印钞和增加货币总量的结果是,通货膨胀不断加速,货币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当体制从银行中获得主要的货币贷款,也意味着体制占据越来越多的经济份额,而民众占据的经济份额越来越少。民众手中的货币越来越贬值,其财富被体制所吞噬,形成所谓的国富民穷的现象。在过去数年,房地产业利用持续通胀的特点,向民众灌输钱毛了的观念,并以此促使民众买房,实现所谓的个人财富保值增值。

银行随时遭遇呆坏账带来的生存危机。呆坏账如同黑洞,随着呆坏账规模越来越大,随时吞噬银行系统,造成银行的倒闭危机。大致上,当两个外部条件发生作用时,促成银行系统的倒闭危机: 1、印钞速度减缓,银行维持自身的运转,首先需要满足自身的运转费用,还需要对储户还本付息。一旦印钞速度减缓,银行获得的资金来源减少,无法支付自身运转费用和还本付息的金额,将直接面临倒闭危机。2、对体制贷款的呆坏账率过高,当体制经济自身遭遇重大危机时,甚至无法部分偿还贷款,形成多重的坏账累积效应。即使保持一定的印钞增长速度,也无法掩盖呆坏账黑洞,造成银行生存危机。在1990年代上半期,体制推动血汗工厂的出口导向经济政策后,试图抛弃当时的大部分国企。朱镕基号称闯地雷阵,以国企脱困为口号,对大批国企解散和廉价贱卖,并且推动数千万国企职工下岗。这些国企被解散贱卖后,其在银行的贷款大部分被一笔勾销。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贷款成为实际的坏账,自身也面临生存危机。朱为了挽救银行,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1999-2000年,把四大商业银行的将近1400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剥离,转到资产管理公司名下。不过,由于体制的特点,银行的坏账还在持续产生和积累。为了满足WTO和国际银行业的要求,体制在2004年继续给四大银行注资上万亿元人民币,大规模剥离不良资产。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所谓的不良资产只是已经逾期的呆坏账,而新的呆坏账产生后,因为还没有到期,不计入呆坏账范畴。在地方银行(信用社)系统中,由于地方国企大规模倒闭导致资金极度紧缺,一些信用社以高息揽储,承诺利息明显超出体制规定的利息。在高息揽储、将民众的钱套到信用社后,国家开始发布命令打击高息揽储,将高息存款的民众资金没收。通过让民众血本无归的方式,支持地方体制的生存。

4万亿经济刺激,关键在于挽救金融系统。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到2008年之前,由于出口的持续迅猛增长,以及外资对中国投资的持续增长,在中国外汇管制系统机制下,给中国银行系统带来大量的货币增长。其中,最为明显的效应是,中国股市进入超级大牛市,同时房价也在不断上涨。不过,到2007年下半年后,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国际金融市场开始进入动荡期。受其影响,炒作过度的中国股市以崩盘的方式下跌,上证指数从2007年末的6100点以上,一路跌到1600多点,跌幅将近四分之三。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楼市也感受到资金的匮乏,开始明显转冷,并在开始下跌。股市大幅下跌和楼市下跌反映出,中国金融系统变得脆弱。在雷曼兄弟倒闭引发次贷危机扩散到全世界后,中国金融系统也突然之间遭受重创,陷入全面危机。一方面,出口订单大规模取消,而且大量国外客户倒闭,欠账变成呆坏账,意味着外汇收入现金流减少和应收账款减记;另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大量亏损,而且外资大规模收缩,进入中国的外资减少。中国金融系统危机反映到经济中,表现为铁公基和房地产全面停滞,钢铁水泥煤炭建材价格暴跌,成交清淡,大量企业倒闭。在这样的背景下,温伸出4个指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在数年后,不少人抱怨,4万亿导致通胀严重、实体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民生日益艰难。实际上,这些抱怨并没有意义,或者说不理解4万亿的初衷。4万亿根本是为了救金融系统,进而救体制经济。在一个社会中,特定时间内的财富是相对固定的。4万亿救体制的结果,必然是侵占社会民众的经济利益。

4万亿之后,银行开始进入新一轮危机。在实施大规模基建之后,温家宝曾在开记者招待会时自己承认,投资是以投入法核算,而不是根据产出计划。也就是说,在大规模刺激的时候,只想着现在花钱,不考虑未来赚钱。4万亿之后,中国经济很快火爆,也吸引大量外资进入,让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中最亮的一部分。这些资金进入银行后,再由银行主要贷给铁公基和房地产等体制经济部分,投入之后几乎没有产出。在4万亿之后,由于大规模通胀开始爆发,体制被迫缩减资金投放,加上外资流入相对减缓,货币供应量增长比例逐年走低。同时,由于贷款质量过差,大量资金借贷后无法偿还,成为银行中的呆坏账。例如,一直争论的高铁和低铁突然停止争论,造价极为昂贵的高铁成为首选,前后3万亿以上的资金投入铁路系统,其中主要投在高铁和火车站建设上。多数高铁建成运营后,其收入连自身的运营费用都难以打平,更别说对银行还本付息。除了高铁外,银行资金进了各种各样的项目,例如大量的城建项目。这些项目与高铁类似,都是花了钱之后基本无法赚钱,连利息都无法归还,更别说归还本金。在银行里,这些实际的呆坏账贷款的数额持续积累,成为银行的沉重负担。为了让这些呆坏账不暴露为呆坏账,银行在贷款到期后,连本带利对贷款进行展期。因为货币发行的增长幅度持续放缓,银行对呆坏账展期后,可以用于新增加贷款的数额极为有限,整个银行系统资金运转越来越慢。打个比方,银行的存贷款如同一个水池,需要不停地进行流转,也就是流水不腐。呆坏账就像沉淀到下层、不再转动的腐水,占据水池主要的部分。而且,由于呆坏账连本带利的特点,以及体制对于银行资金的持续需求,导致腐水还在持续增加。当整个水池的增量速度降低,腐水增加速度比增量快得多,导致整个水池快速腐水化。当银行系统开始被呆坏账的腐水占领,银行开始经历新一轮危机。(待续)

(供稿单位: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博客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