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又添一新罪:制造“王八蛋”
男方暴色:如何制造一个〝王八蛋〞?答案:关门,上央视
【看中国2014年10月25日讯】上央视忏悔或者认罪,已经成为了一个犯罪嫌疑人固定的审判姿势。
自查尔斯・薛始,《新快报》的陈永洲,写剧本的宁财神,玩转红十字会于鼓掌之中的家禽界名媛郭美美,在娱乐圈里跳大神的房祖名、柯震东、高虎, 再加上21世纪网的高管刘冬与周斌,以及昨天晚上在镜头前抛头露面的曾经“新闻圣徒”沈颢——这可是一代传媒人心目中的神级人物,中国大裤衩电视台总算是 经历一年时间,将转型的筹备工作抡了个圆,成功在部分明眼人脑子里盖上了央视最高法院的印章——现在传媒业哀鸿遍野,转型华丽程度未见有出其右者,纵使澎 湃也泯然。
当然,在这里镜头前进行的案件审判,打码还是不打码,光头还是留长发,便装还是橙色囚衣,都是只看背景不看背影,一切上镜前的对词、换装、上妆 都不由演员说了算。尽管如此,你不得不佩服这一招鲜吃遍天的庞大影响力,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够成功制造出一个连他亲妈都认不出来的王八蛋。
于是接踵而至山呼海啸般的形象认同,和“打倒王八蛋”的口号相互点缀,就变成了立刻该上演的剧目。我不认为所有上镜的群演都在镜头之外背负着一副无辜的模样,并且无罪可言,我只是觉得,这样镜头感极强视听感刺激的图像,似曾相识:
小时候,我家住在全市一个专门修建起来用于公开审判罪犯的大广场边上,那些有罪的人总是被一卡车一卡车像畜生一样地运送过来,然后带着早已剃得 鋥亮的光头,背后插上一块写着所犯罪行的长板儿,被麻利揪到台上,逐一宣判罪行。台下会挤满各种买菜的、遛弯的、下班路过的冷漠眼神——他们从四面八方涌 过来,兴奋地等待着愤怒集体释放的一刻。然后这些有罪之身在大喇叭中被宣读出名字、所犯罪行以及被台下涌涌数百人沉默式怨愤的眼神藐视之后,又一咕噜有序 被拉扯上那辆运送他们来这里的大卡车。随着发动机的启动,一熘烟从人群中消失跑远。
我不知道他们最后会去向哪里,只是再也不会见到他们,但在此之后,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将“他是一个王八蛋、败类、畜生、禽兽不如的东西”等 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的词语铭记在心。然而,类似的面孔和桥段仍旧会不时上演,直到我开始上小学频率才有所下降。那段时间,广场,就是法院。
对了,根据之前的承诺,这一篇我是来说电影的。那就开始聊电影,但并不妨碍将上面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不说也明白,一般以“杀人事件”作为影片名的,多属于悬疑推理的类型片,但是之前我所说的这部《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实质上却并非一部优秀的悬 疑推理片。如果你的确听了我的去看过的话,甚至能够在影片开始十分钟以内就猜出最终的凶手,这太无乐趣,只能显示智商的优越感,咒骂编剧和导演的低能。哪 怕作为剧情片,两个小时的时长在叙事上多有冗赘,以至于有点拖沓而不连贯。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部电影还值得我推荐去看一下?因为贯穿一个杀人案的始终,都有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其中起着引导方向的作用。科技蓬勃的时代里,发言渠道的多元更透射出人性本有的渴望——期待审判,并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就是握锤的法官。
用黑泽明《罗生门》的方式去溯源一宗毫无头绪的谋杀案,是《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当中东施效颦却又极致讨巧的叙事手法,通过案件当事人的讲述,作 为在媒体上播放的“证言”,以此指向一个徘徊在法律边缘的“犯罪嫌疑人”,社交媒体的加入让这一指向更加急剧而明显,三人成虎的效应足以在法庭之外就宣判 某一个人罪不可赦。“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是北大孔庆东著名的谶言,却无心总结了互联网里每一个人对疑似有罪者的预判。
道德指摘和矮化是键盘侠们引以为傲却又不甚自知的唯一武器,每人一口唾沫在现实中不至于淹死人,但如果放到更大的传统媒体平台上,这样的群氓审 判瞬间就会积聚成一大桶道德脏水,哗啦一声倾其所有泼向未经正式审判的任何一个人,比冰桶挑战还过瘾。舆论机器的转动以及每一个添柴加薪的人都不顾一切希 望火烧得更旺:怕什么,反正被点燃的又不是自己。这不得不令人与中世纪的宗教审判产生不愉快地联想,假如烧错了,那就再看看下一个是不是要找的Bitch 嘛。
法不责众,在这一点上,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手上带血,更加反向加速和证明了舆论机器启动的无比正确性。
我不想在此重复这部电影的剧情,因为现实里面,央视最高法院正带领着一帮亟待随手可一指就像上帝一样认定他人有罪的“道德节操婊”们,重复不断 排练相同的剧情。日本拍了一部科技昌盛下的舆论审判拙作来对此进行反思,当然中国的网路环境还没进化到那一步,赶着牛车前进的农村老汉哪顾得上批判开着大 奔会加剧热岛效应?没准还能够自豪地觉得牛车虽慢,但是环保。
这容易形成一个固有的形势判断逻辑:被带走了,要不要上央视?上央视了,那就一定是罪证坐实。罪证坐实,好吧,那镜头上这人就等着万劫不复吧, 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舆论腥风血雨绝对能将其打蔫儿。于是,上央视认罪或者忏悔就等于王八蛋的逻辑形式脱颖而出——这不能说是自古以来就没有,反而能印衬出 广场审判的优良传统进入了科技新时代,被发扬光大了。无论他曾是优秀天使投资人,或是曾被媒体圈内公认的“天才男神”,从此背上一块“王八蛋”的标签难以 翻身。可是,哥们儿,咱们这自称的法治国家里,八字衙门还没开始撇开脚呢。
但,还需要吗?
从来没有人会是圣徒,或能够匹配上这个虚无缥缈的标榜,只是作为大多数庸众里的一员,尽可能别在喧哗与骚动中配合将法治程序本末倒置的罪恶,也 不必施以冷漠与众嘲,这样不会为你的智商充值,只会让行为减分。不要轻易相信他人,也不要轻易相信所有自诩有公信力的媒体,尤其是被政治权力垄断操控的媒 体,复杂的世界里,相信自己的智识判断就好。按照李普曼对舆论环境的判定,它所能制造的无非只是拟态,距离真实,并非一触可及,更有可能南辕北辙。
那些挺着正义胸脯誓追穷寇到底的人们可能没意识到,所谓“正义感爆棚”并非一个褒义词,那是形容傻子好忽悠的体面说法,正义这玩意儿到底正不正义,还得看它的最终解释权在谁手里。而那些喜欢这种审判形式并乐见其成的物种,一定也笃定地认为自己掌握着绝世的宇宙真理.
这里所说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对大多数人来说充其量只在于娱乐的电影了。至于如何制造一个王八蛋,答案显而易见:关门,上央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