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 老子英雄儿混蛋(图)

“老子英雄儿混蛋”。著名的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无耻、无情、无才、无义、无德的少帅,1990年6月1日,90高龄的张学良自认“是罪人中的罪魁”。大陆一度还想发挥这个超级卧底的“余热”,但张学良脸皮再厚,亦无颜见东北父老。一个有奶就是娘、毫无远见的花花公子,在特定的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时期,欲以非常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将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怎样深重的灾难,张学良堪称样本。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


其实,“老子英雄儿好汉”并不是定理,更多的时候,却是“老子英雄儿混蛋”。著名的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先说父亲张作霖。张作霖自幼家寒,祖父在清道光年间随闯关东大潮由河北来到东北落脚,家里几代无一人做官。父亲在他尚未成年时被人打死,由寡母含辛茹苦地拉扯成人。张作霖是在一无学历、二无钱财,三无背景靠山的情况下,完全凭借自身的努力由浪迹乡间的小混混,到奉天王、东北王,最终坐上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的宝座。

英雄老子张作霖对得起“天理良心”,混蛋儿子张学良却恰恰相反。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7月,年仅27岁的张学良顺利就任东三省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兼保安总司令。紧接着,张学良于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1929年1月,张学良诛杀杨宇霆、常荫槐,如少年康熙诛杀大臣,从此完全接管了父亲的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他不仅管辖着东北,还拥有庞大的现代职业军队。而他虽然归顺国民政府,其实仍与独立时期一样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但是,张学良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却不能使它的能量得到正当释放。

1930年,当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打得难分难解时,张学良先是观望,最终选择了蒋介石。他冒出来宣布调停,实际上是从背后插了冯阎一刀,导致后者一败涂地。这年10月,张学良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给了东北军职业化,却没有给这支庞大军队明确的为国为民的目标。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9.18”事变,人们以为张学良集家仇国难于一身,理当抵抗;他却一枪不发,拱手让出了东北。几十年之后,获得自由的张学良坦承当初“不抵抗”并非接到了蒋介石的严令,而是他自己的判断错误所致,他以为日军只不过借故生事,并没有想到关东军敢于发动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解释仍只是敷衍历史。因为当时日军在东北的野心路人皆知,日军异动的各种情报早就送达中国军事当局,但张学良完全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准备。

发动事变的关东军,事先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万多兵力进攻东北军。事后统计,东北军一共损失飞机300余架,战车26辆,各种火炮300多门,轻重机枪5864架,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这样强大的武力,无论如何,都堪一战。张学良对中国社会、现代政治、公众舆论没有任何感觉,在小事上精明,在大事上则完全让人匪夷所思。

1932年3月热河一战,日军仅用128名先头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热河省会承德。这就是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影响所至,他的部下也多无所作为。东北丢失以后,1932年东北军悍将何柱国奉命守山海关一线,在与日军的反复摩擦中,就以“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令人大开眼界。东北军的战略物资丰富,他们还有当时中国乃至东亚都罕有的一支空军部队,却没有开枪即灭亡。背井离乡的东北军开始走向没落,再也没有机会洗刷他们的耻辱。

1936年,在蒋介石对这个义弟十分信任的情况下,他却出人意料地发动兵谏,扣押了来到西北“剿共”前线督战的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实上,他并没有深谋远虑。事变前,他召集东北军和西北军高级将领开会,宣布他要“扣蒋”。于学忠问道:“捉住了以后怎么办?”张学良回答:“先捉了再说。”

张学良满以为发动兵变,有共产党切齿痛恨的蒋介石作筹码,就可以换取苏俄的大批援助,称霸西北。不料,国内舆论一片反对之声,苏俄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亦强烈谴责西安事变,《真理报》、《消息报》痛斥张学良“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抓蒋介石是适应日本的要求”。斯大林最担心的莫过于中国陷入内乱,抗日战场崩溃,日本腾出手来进攻苏俄。

军事史上,很难找到比张学良还无能的将军,在武器、兵力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丢掉东北全境;外交史上,要找一个比张学良更贪财和弱智的更是绝无可能:1931年他致信日本首相犬养毅,哀求犬养毅向关东军疏通发还他被扣押的私人财物,信中还附有预支的一张作为谢礼的支票,后来成为犬养毅的“罪证”之一。1955年,张学良为求得蒋介石原谅,写了篇《西安事变反醒录》,大骂“共匪”之余,以好心办错事为自己开脱。

无耻、无情、无才、无义、无德的少帅,一个有奶就是娘、毫无远见的花花公子,在特定的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时期,欲以非常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将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怎样深重的灾难,张学良堪称样本。

直到晚年,直到临终前的反思,张学良仍未能突破一个孩子的认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

本文留言

作者颜昌海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