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垄断广遭质疑(图)
中国北京微软公司
【看中国2014年08月13日讯】中国官方媒体宣传说,中国当局“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开展调查是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然而,世界媒体似乎却是另一种看法。
微软寻常又不寻常
电脑软件巨头企业美国的微软公司是受到中国当局反垄断调查的著名企业之一。美国《纽约时报》8月11日发表记者尼尔·戈夫、储百亮和尼克·温菲尔德联名从香港发出的有关中国的反垄断调查风暴发表的报道,报道以微软公司为例,绘声绘色地表述了当前中国当局对外资企业的反垄断调查:
“7月下旬,将近100名中国政府反垄断调查人员同时进入微软公司在中国好几个地方的四处办公地点,可不是去搜寻茶叶或闲言碎语。”
“对微软的突袭搜查之所以看上去不同寻常,是因为搜查规模庞大。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只是近来中国当局在各地看开的十几起类似调查当中的一起。这种调查引起分布世界各地的大公司董事会警觉。中国的反垄断监管机构看来是在大力扩展反垄断法的执法。外国公司担心,它们成为中国相互竞争的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官员眼中的软柿子,他们都想获得习近平主席的青睐。习近平是中共领袖,他大力提倡中国再崛起以及中国技术领先。”
反垄断与公信力
中国当局究竟要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手段谋求中国的再崛起和技术领先?这显然是外界眼下对中国的反垄断调查的主要疑虑。
路透社记者马修·米勒在8月7日发出的一篇报道,用一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外界的疑虑:“中国近来对微软公司和包括奥迪、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再次令人们担心,北京可能是在利用反垄断法来打压外国公司,扶持本国公司。”
中国当局的反垄断究竟是真反垄断,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面对来自国外的这种强烈的质疑,中国当局作出的回应是中国的垄断调查不存在“排外”的问题,当局只是“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开展调查,” 目的是“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
对中国当局的这种说法,香港英文《南华早报》金融新闻编辑陈澍8月11发表专栏文章提出了质疑。陈澍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国有的石油、电信、银行大企业长期实行有目共睹、世人皆知的垄断,但它们一直不是当局反垄断调查或执法的目标。在这种局面之下,中国当局的反垄断说法就难免有公信力问题:
“北京在其反垄断运动中喜欢拿外国大公司开刀,同时却对中国国内的垄断企业敬而远之,这就让外国不禁质疑这种反垄断运动是否是出于一种反外国企业的情绪。
“显然是为了回应这种担忧和质疑,中国商务部上个星期表示,反垄断是‘一种各国通行的做法,并非中国独有,’中国依然欢迎外国投资者。
这话有谁肯相信吗?”
反垄断与中国政治
《纽约时报》等世界媒体指出,中国政府负责反垄断执法的各家部门近来突然活跃起来,竭力表现自己的存在,这种局面与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微妙变化有关—中共党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以来对中国的经济决策机构进行了改组,设立了许多主管经济政策的小组并自任组长,使得国家发改委等机构感觉自己的权力受到削弱或贬低,于是它们就发动针对外国企业的反垄断调查,以寻求补偿自己的权力损失。
与此同时,日本工商新闻报纸《产经新闻》8月11日发表报道,则是这样把中国当前针对外资企业的反垄断风暴跟中国政治更直接地联系起来:“中国政府正在增加对包括日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的压力。当局对汽车、信息技术、食品等外资企业陆续展开反垄断调查,压力之下产品降价的企业不断出现。有观察家指出,(当局展开这种针对外资企业的反垄断调查的)背景是,一方面要转移中国人对中国企业舞弊的视线,同时对外资施加压力以扶持提升国内产业,这是习近平领导班子所追寻的目标。”
人们想起了赖昌星
中国当局一方面理直气壮地大力扶持国有垄断企业,一方面又大张旗鼓的反垄断运动。这种局面在中国国内外招致讥讽,其中最受质疑的是中国国有石油垄断企业。
随着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垄断性国有石油企业中石化和中石油(网民给的绰号是“两桶油”)垄断市场。不少民众抨击说,这两大国企巨头赚取暴利却大喊亏损,同时给消费者提供质次价高的产品,坑害消费者,损害环境。
但公众的抨击并没有使“两桶油”作出多少改进。无可奈何的中国公众转而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表示十分怀念石油走私犯赖昌星。在1990年代,赖昌星走私石油卖白菜价尚且大赚,当时中国油价低廉,民众欢喜。如今“两桶油”的油价比赖昌星时价格高了不知道多少,公众苦不堪言。而“两桶油”却大喊亏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面对公众以玩笑的形式发出的这种强烈质疑,中国当局从来没有作出回应。中国的石油产业原先属于中共中央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的势力范围的。
在周永康和他在石油业界的“石油帮”被拿倒之后,中共当局指控他们贪污腐败。
但迄今为止,中共当局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回避了“石油帮”的贪腐与“两桶油”国有垄断以及高油价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