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鳖动物在许多国家与地区,皆是长寿的代表,但其平均寿命并非如传闻中如此长寿,许多淡水栖的种类之平均寿命可能少于30年,陆栖性种类可能较长,可达50年以上,但目前仍少有实际可信的记录。目前由少数圈养的记录,最久可超过150年,在许多脊椎动物的寿命记录中,已经是最长的。龟鳖是变温动物,其体温、活动与成长会随季节而有明显差异,因而会于其背甲或腹甲的盾板上留下如树木一样的生长轮,由这些生长轮的数目,可粗略估算不同个体的年龄,但因成长速率在达性成熟后即变得十分缓慢,其生长轮的数目极难计数。
国人数千年来,即常把龟类视为吉祥、长寿与正义的象征。传说在黄帝时代即以龟为图腾来代表正义,做为讨伐蚩尤暴行的旗帜。中国古代即有四灵之说,所谓四灵,即麟、凤、龟、龙,而此四类动物中仅龟是真实存在的生物。上古时代,常取龟来祭祀,祭后所得的龟壳,即取较平的腹板,用以占卜。其主要原因可能如淮南子中所云:“必问吉凶于龟者,以其历岁久矣”。于中国地区龟卜的起源甚早,随着占卜结果的记录,中国最早期古文字即托付龟的遗体而留传到现在。在目前仍流传的闽南语中留有许多古音,龟、久、旧三个的音相近,加上前后肢加起来九爪,在民俗上有极丰富的含意。
在秦朝以前,因龟甲之稀少而耐久,曾被当成钱币使用。古代人将龟视为神灵,常将龟雕于印鼻,或将龟鑴刻于铜器之上。淮南子中即云:“龟纽之玺,贤者以为佩”。到了唐代,五品官以上的官员配带“龟袋”以代表身份,其中又可分为金、银、铜等三种,以金龟袋为最高的官阶,因而唐朝的李商隐曾有“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今朝”的诗句。龟常被认为能负重,在印度的神话中,认为大地是由龟所背负著。于中国亦有类似的传说,古籍中记载:“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古代许多重要的石碑皆以龟造形的基座,台南赤嵌楼前的石碑即是一例。
到了宋代以后,“乌龟”才逐渐转为不好的代名词。但后来因许多传说认为龟会与蛇交配而产卵,被用来影射男女间的暧昧关系,因而“乌龟”变成骂人的形容词。此种误解可能与许多种类的雌龟能长时间保存雄龟精子有关,目前已知一些种类的雌龟在与雄龟交配后,历经数年之后仍能产下可受精发育之龟卵,古人因此推测母龟不需与雄龟交配产卵。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形容龟为“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网目中亦云:“雌雄尾交,亦与蛇匹”。
在台湾民间传说和习俗亦有许多与“龟”有关,如许多庙宇有乞求“面线龟”、“米糕龟”或“米龟”保平安的仪式,一般民间节日的祭祀亦常用“红龟粿”等龟造形的祭品,这些民间习俗皆与早期的龟祭文化有关。在制作祭神龟形供品,还流传著“十三省,二十四山,前五后四”的有趣规矩。十三省是指明朝、清初全中国的十三省划分;二十四山则是由八干、四维、十二地支所组成的二十四个方位;前脚有五趾,后脚有四趾,合计为九。此外台湾地区仍有利用龟壳及铜钱卜卦算命的情形,但现在已较少见了。
在中国大陆许多地区,多有吃龟肉的情形,而在世界许多地区,龟肉实际上是极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早期欧洲海上探险家于长途航行时,因无法保存新鲜肉类食物,会捕捉大型陆龟或海龟置于船上,以便随时都可补充肉类蛋白质。台湾的居民虽不吃龟肉,但鳖则是重要的经济性物种,吃鳖肉及鳖蛋的情形极普遍,人工养殖的数量极多,近年来还可大量外销,其养殖技术甚至被引进东南亚部份国家。过去台湾地区吃海龟肉的情形亦极常见,主要则以绿蠵龟为主,但近年来因保育观念的普及与海龟数量的减少,吃海龟肉的情形已不多见。但在国内传统中药市场中,龟板的使用量极大,过去主要由中国大陆进口,近年来则由东南亚地区进口,每年需要量达数十公吨,对其原产地龟类的生存造成极严重威胁。
在台湾利用龟类放生求功德的情形极为普遍,主要是因佛、道教经典中,教人禁杀生,爱惜生命,作功德,求善果。所有放生物动中,又以龟最为常见,有些被放生在寺庙的放生池中,有些则放至深山水泽,人迹罕至之处。但这种放生行为对淡水龟的生态造成极大的干扰,部份山区水域的气温与水温过低,食物来源缺乏,并不易存活。此外,亦使外来种如巴西龟急速入侵,破坏生态的平衡,目前还发现龟类疾病会随着放生习俗而扩散。
中国大陆民间有“谁被龟咬了谁就要升官发财”的传说;台湾则有“被龟或鳖咬到要等打雷才会放开”的传说,其实台湾原生的龟类除肉食性的中华鳖以外,并不太会主动咬人,在被人捕捉时,其头尾及四肢多收回其龟甲内。大陆民间亦有“乌龟出水,就要落雨”或“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可能是因下雨前空气中的湿度高,容易于龟背甲上凝结水滴。
因为龟奇特外形与特殊的生存方式,在传统文化与民习俗中,是经常出现的角色之一,对这些老祖宗所留下来的知识有多点认识,将有助于对这群动物的了解。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