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投资”的不归路

【看中国2014年06月15日讯】6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5个月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数字:15.37万亿元(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7.2%,增速比1-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应该说,17.2%的增速不算低了,是GDP增速的两倍有余。但如果你看一下去年以来的走势图就会发现:进入2014年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了一个台阶,平均比去年降低了3个百分点。这一方面向我们揭示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原因。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包括修建厂房、购置设备等。而投资率,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一段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跟GDP的比率。6月13日晚,我梳理了一下1993年以来中国的投资率,虽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数字仍然让我震撼不已,感到后背上冷气直冒。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投资率在20%左右。新兴经济体在经济腾飞期,投资率会比较高。从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它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投资率会上升到40%左右,甚至个别国家会接近50%。如果投资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则意味着经济增长对投资过度依赖,投资效率低下,人民未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长期高投资率的后果,是必然爆发金融危机。原因很简单,你的效率太低,钱都被玩死了。

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投资率比较正常。比如1995、1996、1998、1999这四年分别是33.4%、34.7%、35.8%、36.6%。进入21世纪,投资率不断提高,而且一去不回头。2003年达到47%,已经接近警戒线。2006年,第一次突破50%,达到52.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台四万亿刺激政策,投资率急剧上升到2009年的66%。2010年至2013年,投资率分别达到69.5%、66%、72%、78.5%!所以,即便2014年以来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中国目前的投资率仍然维持在70%以上。也就是说,中国过去十年的投资率全部维持在47%以上,而且最近5年都维持在65%以上。然而,就在这样惊人的高投资率支撑下,经济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现象。

中国为什么长期维持这么高的投资率?原因很简单,投资效率偏低。由于历史上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府习惯于过度干预市场,再加上国有企业一直规模庞大,其结果是:在中国,政府是最大的投资方。尤其是2004年以后,城镇化加速,房地产崛起,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制造业+进出口”转换为“房地产+地方债”,各地发展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症有增无减。大量的低效投资,无论是对GDP的贡献还是对就业的贡献,都非常有限,所以就需要不断投入。

比如最近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亚军”天津(冠军是重庆),年固定资产投资过万亿,规模超过英国。大建设的结果,是产生了不少“鬼城”,住宅、写字楼大面积空置。最近几天,有记者对天津房屋空置问题进行了调查,称天津为开发商的“跌倒圣地”。其实,在投资上疯狂裸奔的城市比比皆是,重庆、武汉、沈阳、成都都不亚于天津。全国范围内,到底在空置房屋上“压死”了多少资金,根本没有人说得清楚,但肯定是万亿级的。这些投资被计入了GDP,但没有产生任何用途!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中国为什么能这么长时间维持高投资率,而没有出现大问题?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利率没有市场化,普通储户长期被迫接受低存款利率,考虑到真实通胀率,很多年份储户获得的是负利率。再加上中国的社保体系不健全,退休金替代率低,老百姓储蓄意愿高,所以银行里有的是“便宜的钱”。这是投资率长期偏高的资金基础,说白了,老百姓作出了贡献。二是政府强势,在货币发行、税收、土地上拥有巨大权力,这些权力可以带来巨大的资源,弥补、掩盖长期低效投资带来的问题。

无论如何,70%以上的投资率非常危险。这几乎是发达国家的3.5倍,根本无法长期维持。所以,去年以来国家压缩落后产能,不出台“强刺激”措施。但由于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经济增长马上就出现了问题。不管怎样说,2013年78.5%的投资率,应该成为一个红色警戒线,再也不要触碰,而且要通过真正的改革,在保证就业的前提下,将投资率逐步调整到50%以下。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像长期不服药的高血压患者,早晚会爆血管。

本文留言

作者天天说钱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