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6月08日讯】明天又是中国教育日历上的重要日子──数以百万计的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这是一个热点倍出的大事件:从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以来,先是“一考定终生”话题激辩,再有长盛不衰的“状元热”,接下来就是各种保送、自主招生过程中的腐败案。前几日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处长被正式的消息就是高考腐败经济的衍生品;近年来,“港校抢状元”、名校争考生的话题也不新鲜。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的媒体人,除了以历届“状元”的身份接受过采访外,多年来在这一话题上我保持相对沉默,因为我既不赞成高考,又找不到其他建设性意见。
最近看到微博上一则“高考工厂”的消息,说是安徽省有个毛坦厂镇,被戏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检索相关新闻,发现“每年有超过8000名来自安徽省内外的复读生涌进这里。2013年安徽约有10.5万名复读生参加高考,小小毛坦厂就占了近8%。”高考工厂里的生活可想而知:五点起床,十二点睡觉,除了读书就是跑步,没有任何课外生活。而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下一个目标会是考研,他们对校园外的世界极少怀有兴趣,看上去总有点“一根筋”。
微博上,照例看到各种质疑声音,批判高考与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不人性,也有一些颇具话语权的朋友问,这样的产品,大学毕业后送到就业市场上,能被市场接受吗?
我决定说点什么。如今的高考已沦为典型的屌丝之战,我也是屌丝中的一员。近十年前,我费尽全力考入被认为是中国排名第一的大学,用现在的我的眼光看来,那时的我是一个典型的高考流水线产品。入学后的一次课上,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老师想知道,在我们这个近百人的班上,终竟有几人来自县级以下的单位──乡镇或农村。我们粗略了统计一下,高中毕业于县城以下高中的,为零。这是十年前。当时我们总结的原因还很简单:农村的师资力量与硬件远比不上城市,我们关注的重点也仅仅是在城乡差距增大的问题。
如今形势又是一片天地。随着SAT向中国考生开放和港校的竞争,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中产家庭,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选择也更多倾向于出国发展──在这些富起来的中国人走遍世界看透风景后,当然要为下一代选一个他们认为是更理想的国家生活。于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近年来各大中城市成绩优异、天资聪颖、赋有特长或创造力的少年们,或是家缠万贯的“富二代”集体投奔国境之外。
这就造成了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有能力的,有钱的,或是有权的──中国人所谓的“精英”,集体出走,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都不会再回来。那么,留在这个国家的是哪些人呢?是“高考工厂”的“产品们”──如我一样的“屌丝”。想像一下不久的将来“屌丝”治国场景,再想想大洋对岸那些充满科技创意与人文情怀的青年,不寒而栗。
相比教育制度的不人性、招生过程中腐败案等细枝末结,高考人群结构的变化为中国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更值得关注。我作为屌丝的一员,对那些即将奔赴考场的“产品”,以及生产他们的学校们,毫无批判并充满同情,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