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官至枢密副使、龙图阁大学士。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任开封府尹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由于包拯办案时铁面无私,被百姓尊称为“包公”。
包公经常为解民情微服私访,给百姓排忧解难。庆历三年八月中秋后,包公带着包兴私访民间,不想了解到这样一个奇案:
有一对姓徐的老夫妻,均已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刚成年的儿子。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才貌双全,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高兴。
新婚之夜,新娘心想和自己的夫君开个玩笑,便隔着房门对新郎说:“我出一句上联,你来对下联,对出来方能入洞房。”接着便出了上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此上联其实是一个连环对,不但“灯”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前一字分别是后一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而且“点灯”二字还是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若对出下句,确实需要好好动一番脑筋。
新郎年轻气盛,书生气十足,在门外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竟赌气离家去了学堂。
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出门,发现新郎坐在门厅里,愁眉不展,便问何故。新郎说:“我还为到现在仍对不出你的对联而发愁呢!” 新娘不禁笑道:“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 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昨夜因对不上对句,一气之下跑到学堂里过的夜,并没有回家,怎么说对上了呢?”新娘听后,也大吃一惊,回忆起昨夜的情景,方知昨夜引狼入室,被坏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不禁悔恨交加,一气之下竟悬梁自尽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当地糊涂的县官不问青红皂白,立刻命衙役把新郎捉拿归案。新郎乃一文弱书生,哪经得起衙门里的刑讯逼供,最后不得不屈打成招,被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徐母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这桩涉及两条人命的奇案,包公听后,也深感事关重大,而且案情蹊跷,内中必有文章,便决定留下来细细查访。当晚,他和包兴来到徐家,以借宿为名住在徐宅。包公判断,要破此案,必须以对句为“突破口”,对出这个对联来。可是新娘已死,谁知道那个下联到底是什么呢?
这天夜里,皓月当空,夜深人静,包公来到院中的梧桐树下,来回踱步,静思下联。可是左思右想,一时仍无良句。走得累了,索性叫包兴搬来一把太师椅,倚坐在梧桐树旁,对月凝思。想着想着,包公突然茅塞顿开,对子终于被推想出来了。
第二天早晨,包公离开徐家来到县衙,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张榜招贤,说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考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张榜后,考生们纷纷前来应试。
谁知这次招考的题目只是一个对句,以求续对,曰:
点灯登阁各攻书
应试的书生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对出理想的下联,不禁愁眉苦脸,眼看着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做官机会。正当人们在衙门前议论纷纷时,只见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书生大摇大摆地挤进人群,摇头晃脑地假装思考了一下,就对出了下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然后,洋洋得意地问包公:“包大人,看来本地只有学生我能进京做官了。”
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给我拿下!”两旁衙役立刻把该书生按翻在地,捆绑了起来。那书生一时没有思想准备,大喊冤枉。包公斥道:“大胆淫贼,你半夜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国法难容,该当何罪?,还不从实招来。”书生一听,吓得头如捣蒜,连喊“饶命”。
原来,包公一开始就断定,能对出徐家新娘所出上联者,一定是个读书之人。在徐家借宿的当晚,包公坐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苦思,终于想出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对句。此句亦是连环句,“椅”和“倚”、“桐”和“同”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移椅”也是双声,同时又想到了新娘临死前对新郎说的“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这句话,所以才想出张榜招贤之计,引出了这个答对“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
接着,包公命人把那个判秋后问斩的新郎带上堂来,经新郎指证,这个考生正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原来,那天晚上,新郎一气跑到了学堂,见他的这个同窗好友正在学堂夜读,遂如实把对句之事告知,谁知这个书生立刻打起了坏主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借回家为由离开学堂,悄悄潜进了徐家。这个书生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想出对句后,便装做新郎的口气向洞房内的新娘答对。已熄灯而未入睡的新娘一听所答之对“移椅倚桐同赏月”可谓对仗工整,天衣无缝,不觉心喜,再加上黑夜之中也未辨真假,心想除了夫君,还能是谁呢?于是打开洞房门让他进来,以致酿成了悲剧。这个书生趁机将新娘玷污,并在天亮之前乘新娘睡熟之时开门溜之大吉。
这宗对联奇案,就这样水落石出了。包公大喝一声:“来人,将这淫贼给我打入死囚牢!”当地百姓闻知,纷纷奔走相告,多亏包公足智多谋,明镜高悬,才避免了这桩冤案,并把真正的罪魁祸首绳之以法。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