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后,美联社记者采访北大在读生谈六四(图)


北大学生王佳颖(左)与陆秋萱(右)

【看中国2014年06月02日讯】(看中国记者路克编译报道)出生于1989年的史蒂夫•王有时也想知道在他出生的那年,他的家乡北京发生了什么事。但他这种对于民主抗议和对抗议镇压的好奇心,很快就会一晃而过。

“我没有经历过,”他说。“我知道它可能很重要,但我感觉不到它。”

中共在天安门广场上对八九六四示威的镇压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后,对很多年经一代的中国人来说,它听起来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中共禁止公开讨论,并禁止其在教科书和网站上出现。

通过他们认识的人,通过翻墙浏览国外网站或是通过出国旅行的方式,许多人设法了解一些有关当年镇压方面的事。有些人知道,一个中国人独自站在一排坦克车前的标志性画面。

但往往他们似乎并不关心。25年前的动荡似乎与其风马牛不相及,他们更担心能否找到工作,或买一套公寓。

“他们基本上根本不想进一步去了解,”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付景华说。“即使他们知道,也是相信中共的版本。”

《天安门流放》一书的作者何晓清说,国外很多中国留学生声称他们知道很多关于六四的事,但其实所知甚少。“有些人会说,‘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那又怎样?’这是一种典型的态度,”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她说道。

年轻的一代中国人发现他们往往很难同情20世纪80年代末的学生们,她说,“年轻一代更受犬儒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影响。”一个中国学生曾经对我说,“我真的不相信他们为了理想走上了街头。”

出生于1989年7月,在北京血腥镇压地点不远处的一家医院的史蒂夫•王从小就没有听到家长或老师提到过该学生运动的一个字。他第一次听到它,是从他大学的一个朋友那里。

“我很好奇,想知道这件事,但我找不到任何东西,”他说。

2010年,王去了英国读书,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香港的学生,给他看了六四镇压的视频。

“我所能记得是一名年轻男子试图阻挡滚滚向前的坦克车,”他说,“香港学生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时,我目瞪口呆了。”

在北京,王认为学生运动这事不会在任何讨论中出现。“谁会把它说出来?没有理由去谈论它,”他说。“那事已经发生了很长时间,而中国也不会报导它了。现在外媒想小题大做,他们是想谈论中国负面的东西,”他说道。

在曾经的学生抗议的中心的北京大学,天安门事件似乎与今天的学生没有什么相关。

“这不再是我们所关注的了,”张钰,一个在北大读社会学的研究生说道。

虽然有些大胆的北京大学教授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也只是在课堂外提到的。

主修航空学的陈好运说,他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时,是助教在历史课上提到它。

“我不知道这种事。我所知道的是,不让提到这件事了,”陈说,“我很感兴趣,但学校不让谈论它。”

即使是与当年的镇压有关联的学生也知之甚少,包括北大学生王佳颖(音译),他的父亲曾参加了学生运动。

“他说他那时还没有判断力,”她的父亲曾对她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在特殊时刻发生的特殊事件,现在不能讨论的。”

她的室友,21岁的陆秋萱(音译),是从她母亲那里听说了六四,她母亲当时在北京一家医院照顾她奶奶。母亲告诉她被枪弹所伤学生的不断被送往医院。陆秋萱说,她在海外的时候花了时间去了解此事。

“我没想到,这事这么大,而且有这么多人参与,还有这么多人受伤,我感到非常震惊,”陆说。

“只要中国政府不说什么,我就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结论,”她说,“我很遗憾,我这一代人无法在学校期间知道并了解它,我认为它已经改变了我们对未来的生活的展望。”

(译文有删节,点击看原文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