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识郑板桥的诗与画竹(图)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天生傲骨,却无傲气,嫉恶如仇,不爱金钱,不惧权势,不谈女色,似闲云野鹤,潇洒自如,喜资助穷人。
在雍正十年,即西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独子,因此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已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放图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依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
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题为《画竹别潍县绅士民》,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郑板桥爱竹,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他籍贯兴化,长期客居扬州,这一带盛产花木,尤多竹。他在两则题画中分别说过: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
正因为他经常生活在新篁绕宅、竹影婆娑的环境之中,朝夕相处,时时薰染,日久而生情。有一次,他给弟弟的一封信中谈到为他置买宅院的意见:吾弟所买宅,严紧密栗,处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见天不大。愚兄心思旷远,不乐居耳。
他提议另择隙地,在彼结庐,他说: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对竹子充满了感情,并且在他看来,竹子对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郑板桥的爱竹,最突出的是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他在诗中曾经这样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信手拈来都是竹,乱叶交枝戛寒玉。……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可见他在写竹、画竹上面倾注了多少的功夫和心血。郑板桥写竹,总是赞颂竹之品格,如竹之孤劲挺拔,竹之清翠脱俗,竹之干直有节。其实郑板桥写竹也就是写竹之精神,并由此寄寓自己的人生感悟,放飞自己的心志情怀。
他在一幅竹石画上题诗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歌颂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任凭风吹雨打,千磨万劫,它始终坚毅地屹立在岩石之上。至今,还常有人引用这首诗,用来激励人们与困难奋战之斗志和增强为事业矢志不渝的信念。
郑板桥还有一幅墨竹图,画得很特别,两边是数枝老杆,没有一片竹叶,而突出的是一个个竹节,画的中间有数枝新竹斜倚,其竹叶也显得疏朗掩映。作者的题诗是:
不过数片叶,满纸混是节,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
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
此画没有几片竹叶,满纸都是竹节,非常明显,抒写的是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另一幅画,画面上用淡墨画一枝粗壮的老干,旁边几枝新竹,有的稚嫩清新,有的高挑挺拔,有的枝叶茂盛,作者题曰: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帝孙绕凤池。
它生动地表现了老的扶持新的,一代胜于一代的人生哲理。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曾画过一幅竹画,送给巡抚。画面上竹枝迎风摇曳,竹叶扶疏婆娑。画上题写七绝一首: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夜间听到风吹竹叶沙沙作响,这是很平常的事,但作者却从萧萧竹声里听到了百姓疾苦的呻吟呼唤,“一枝一叶总关情”表现他与百姓的痛痒冷暖相关,这对一个封建官吏来说是颇为不易的。
郑板桥为了画好竹子,潜心钻研画竹的技法,并有所创造。他画兰竹,学习、分析、研究前辈、名家的技法,包括善画兰竹的郑所南、陈古白,不甚画兰竹的徐文长、高且园,还有石涛、八大山人,他的学习,并非死学,而是有分析,有取舍的学。
他曾说过:平生爱郑所南、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
他还说过: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少。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
所以郑板桥画的兰竹,既看得出有所师承,又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因为他不拘陈法,锐意革新,被称之为“怪”。郑板桥在艺术创作方面还很懂得触类旁通,他曾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他巧妙地把画法“透入”书法,并将隶书和行楷熔于一炉,创造著名的“六分半书”,人们称为“板桥体”。其布局如乱石铺街,我们细细鉴赏他的书法作品,可以发现其中极其浓厚的兰竹笔意,有时中锋一竖,如同竹枝挺立;有时斜欹一撇,犹如竹叶翩然;有时在书法的布局、节奏中也可以领略到兰竹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