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个性不同取决于吃米还是吃面?(图)


(图片: 水稻产区的中国人往往更注重集体主义。Sovfoto/UIG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记者陈柏霖编译报导) 据《时代》周刊杂志(Time)5月10日(周六)报导,中国的北方人一直都与南方人的有所不同。而农耕可以解释为何如此。

在很多美国人的心目中,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国家,所有的中国人都差不多,且都跟美国人迥异,但Thomas Talhelm更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2007年Talhelm第一次去中国,在南方都市广州当一所高中的英语老师。他现在是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候选人,从一开始他就很细心地注意到他的学生往往是非常委婉。但是一年后当他搬到了中国北方城市北京,他注意到了差别。Talhelm说 :“在我第一次到一间博物馆参观时,馆长指着我的室友并告诉他说‘你的中文不错。’但随后她指着我说‘不过,你的中文要好得多。’” Talhelm注意到北京的人更加直言不讳。

他也发现在方言上的差别,而分界线则是划分中国南北方的长江(Yangtze River)。例如上述扬子(Yangtze)一词的意思是“手”,虽然在江南它的意思是“胳膊。”这些区域性特质绝不是真正100%的如此,有北方人也比较委婉,也有南方人性情急躁。但对Talhelm而言差异似乎如此常见,以致于它们是值得探讨的。

事实证明,长江不只是区分中国南北方,它也标志着长江以南主要是水稻产区和而以北则主要是小麦产区的大略边界。这给了Talhelm一个想法,水稻生产是非常劳动密集型的,从种植到收获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小麦的两倍。水稻也大多生长在灌溉土地,这就要求小区合作建立水渠和水沟,同时共享水源。Talhelm说 :“水稻种植提供人们之间彼此合作的经济诱因。”相比之下,种小麦的农民唯一需要进行的合作就是雨水,这使得他们在更大程度的拥有独立性。

这就是Talhelm如何想出他所谓的“水稻论”:中国南北方的个性差异至少部分可藉由在每个区域种殖的种类来解释。而在《科学》杂志今日出版的一篇新论文,Talhelm成功地检验了水稻论。Talhelm和他的同事对1,162位中国南北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研究,以及对横跨稻麦划分边界的农村人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中国北方人测试结果为类似于西方人,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善于分析,而南方人更加相互依存,全面思维,更忠于自己的朋友。Talhelm说 :“得出的结果是稻麦边界两边的人存在着差异。”

早期已经有人尝试解释中国人存在心理差异的原因。现代化假说认为随着社会变得富裕和经济自由化,人们会变得更加个人主义和善于分析。但是这在中国并非如此,广州比北方城市更早经历了经济自由化,但北方人却更加独立。病原流行理论认为,在某些地区较高的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使得它更难与陌生人打交道,这反过来使一个地区更为封闭和倾向集体主义。传染病往往与较高的温度相关,而中国南方比北方温暖,因此有可能病原体流行理论可以解释中国的心理差异。但Talhelm的研究发现,刚好住在稻麦边界南边或北边的中国学生的心理彼此不同,而这种不同与从遥远的南方和遥远的北方的中国学生的存在的不同一样明显。而且他指出水稻生产国日本都更注重集体主义,而日本却比中国大部分地区更冷以及更富裕。

水稻论并非万无一失。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参加Talhelm的研究的年轻中国大学生没有任何小麦或水稻种植的直接经验,这就产生了这些不同的心理价值是如何传递的问题。即使中国南北方人有所不同,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与西方人比较而言,仍然在个人主义/相互依存的范围有着更多的相似性。水稻论的真正考验将在亚洲之外,Talhelm接下来计划着眼于西非,那儿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水稻种植的传统。

使用农业操作规范去刻板分析上亿的人,令人感到有一些不快。当然,人们的区别并不只是因为祖先选择种在地上种的东西有所不同。但Talhelm指出,在中国区域性的心理差异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他说:“‘北方人’字面上有‘直接’或‘性情急躁’的意思。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这可能是由于吃大米或吃小麦的不同所导致的。”

点击看原文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