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印度GDP超过了日本?!(组图)

【看中国2014年05月11日讯】根据世界银行四月底的一份“国际比较项目”的报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GDP在2011年就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报告称,印度GDP在2011年占全球经济总额的6.4%,超过了日本的4.8%,跃居第三位,排在美国和中国后面。

“真的吗?印度GDP超过了日本?!”人们对所看到的上述新闻显得有点疑惑。


世界银行公布的12个国家GDP占比2011年全球经济数据(看中国配图)

世行报告里,印度经济在六年里(2006-2011)从第10位跃居为第3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飞跃,这让印度人都有点措手不及。其实,大家也不要太过吃惊,因为这都是过去的2011年的数据,最多只是“曾经的辉煌”。对于基础薄弱的印度,巨大的GDP数据其实只是等于巨大的人口基数而已。在这一点上,和中国的情况极其相似:两国的人口都超过12亿,总量都很巨大但人均有限。

我们再根据世行提供的另外一份数据继续一下比照分析发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早在1999年就超过了日本。但是,1999年的世界并不在意这个超越。首先,15年前,人们对“购买力平价”并不在意;其次,想想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就知道还有多少差距。即使到11年后,也就是在2010年,当中国的名义GDP超过日本时,中国的人均GDP还只是日本的1/10。

那么,什么是“购买力平价”?Google一下,我们会了解以下内容:“购买力平价也叫国际比较项目法(ICP),是以国内商品价格同基准国家同种商品价格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ICP是由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等组织主持的一项旨在提供GDP及其组成部分的国际一致价格和物量的跨国比较体系。ICP经历了由双边到多边,再到分区域比较(区域内多边比较,再联合成全球性比较)的发展过程,但其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价格调查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GDP作为基础,测算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真实比率(以PPP为货币转换系数),从而取代汇率,把一国的GDP转换成以某一基准货币或国际货币表示的GDP。”

这个解说看来比较专业,也比较拗口和复杂,那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说这个购买力平价。简单地说,现在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6.23左右,也就是6元人民币在中国买到的东西,要比1美元在美国买到的东西要多很多。可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直觉正相反,认为按目前目前汇率,人民币的购买力实际上远远低于美元。这也是为什么节假日期间,在美国本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大陆的购物扫货大军,因为即使把商品的美元价格换算成人民币,再加上旅行成本,其整体价格也比在国内购买同样品牌的东西要便宜,而且还不用担心是不是假冒伪劣的山寨品......

所以,各位明白些了吧?世界银行的这个评判指标,有多么虚伪!就像钱钟书老先生用的虚拟比喻一样,只是一种想象而已。

再来看看今天的印度,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目前印度的人均GDP水平与日本相比,才类似于1999年时中国与日本相比的水平。那个时候中国的GDP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只有现在的1/4,远谈不上什么“发展”。按照人均GDP计算,在全球199被纳入统计的国家中,印度只排在127位。而老大哥中国也只是刚刚维持在100名以内--第99位!


世界银行人均GDP占比全球经济数据(看中国配图)

 

所以,印度和中国所谓的“强大”,只不过是因为人口的“巨大”带来的水涨船高。两国国民人均购买力着实有限,但两个政府的体量(mass)却大到令他国望而却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中国的GDP就已经接近美国的90%,但人均还不到美国的1/5,更遑论印度。所以充其量,不过是数字游戏罢了,毫无实际意义!

中国当下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而所谓“世界第三”的印度,依然有超过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产阶级的资产及其规模近来还面临缩水的危险。

不能否定印度所取得的进步,就像中国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一样。但更要明白的是,印度的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就像企业的员工,每月领着最低工资,只寄希望于每年可观的年终奖,而如今,奖金水平却大幅度缩水,员工还能有什么指望?

除了受世界经济大势影响外,其实更多人会把原因归咎于印度人自己身上。印度近年来经济改革停滞、通胀高企、腐败猖狂,使得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所以,展望今后的几年,印度能否再度凤凰涅磐,还有许多未知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靖晔(编辑整理)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