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后的“海底”游牧民族(组图)

他们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先学会了游泳,在婴孩时期就将耳膜戳破,以适应海水压力。他们是巴瑶族,一个没有国籍的海上游牧民族,数百年来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的海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的摄影记者詹姆斯·摩根曾耗时7个月探访了他们的生活。


加特敏(Jatmin)是一位捕章鱼的好手,他带着一只刚捕获的章鱼正游回自己的船上。


实际上,“巴瑶”在东南亚语系中是“海上之民”的意思,他们几乎整日和水打交道,可以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鱼,寻找珍珠以及海参,堪称“海底”游牧民族!


除了从海水中获得必要的食物之外,还用海里的“宝贝”制作精美的器物对外出售谋生。大人们白天潜水捕鱼卖钱,孩子们则在小船周围的海里潜水嬉戏。夜幕降临,大家把小船停靠在红树林里,点篝火,烤海鲜。妇女和孩子还会一边仰望星空、一边浅吟低唱。


伊布·阿耐(Ibu Ane)看着自己的儿子拉姆丹(Ramdan)在珊瑚礁里搜寻蛤蚌。阿耐的丈夫死于长期潜水而导致的减压病,因此在长达六个月的海洋采摘期中,她必须得依赖自己的儿子。


如今,这些海洋牧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位于国家之间的边境地带,为避免争端以及对海域资源的保护,一些周边国家政府让巴瑶人上岸定居。


但是他们的生活显得更加不易,尽管巴瑶人自己也意识到原始的捕捞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大部分人还没有找到取而代之的生存方式。


巴达·伊普斯(Bada Ipus)正在起一张大网,他说自己年轻时候用的网要小很多,但收获却不少。


戴着自制木头眼镜的摩恩·兰科刚潜完水,他用一根拆轮胎的铁棒去搜寻蛤蚌,铁棒的重量会让他沉入海底,他可以在暗礁中到处游动,寻找珍珠和海参。


虽然出生在船上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但海洋依然是他们最好的游乐园,照片中的恩纳尔(Enal)正在和自己的宠物鲨Wangi Wangi玩得不亦乐乎。


帕克·斯丁·萨利(Pak Siding Salihing)正在即兴演奏。传统的巴瑶宇宙论将万物有灵论和伊斯兰教合为一体,揭示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复杂关系。


巴瑶族男子夜晚在船上吃饭。


作为常年与海洋打交道的海上牧民,住在印尼苏拉威西岛(Sulawesi)的伊姆兰(Imran)潜水技术非常高超。为了避免被咬到,伊姆兰将自己的拇指和食指放在这只箱鲀的眼窝上,一旦鱼眼被蒙上,伊姆兰会带着它游到自己的船边。


巴瑶族的一员展示他刚刚捕捉到的新鲜海鳗。


50岁的伊布·戴安娜·波图提赫(Ibu Diana Botutihe)是巴瑶部落硕果仅存的几位原住民之一,她几乎在船上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平时上岸也只是为了卖鱼,同时换来大米、淡水和其他一些生活必需品。戴安娜在海上的家就是一条5米长,1.5米宽的“莱帕-莱帕”小船,如此简陋的海上生活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传统的巴瑶族船只。


一名巴瑶族的女孩涉水寻找海里的鱼和贝壳。


巴瑶族牧民用钩子吊起鲶鱼。


巴瑶族的成员在寻找海味。


IbuAniKasin和他的儿子在海滩上休息。


一名巴瑶族的男人从暗礁中捕捉到蛤,他的妻子用金属网装蛤。


居住在小岛上的巴瑶族孩子。


Amja Kasim Derise在渔船上做早餐。


图为两名住在苏拉威西岛附近无人岛上的巴瑶族儿童。


巴瑶族男子夜晚点着油灯坐在船头。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