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一定需要巨额经费吗?

【看中国2014年04月07日讯】现在,谈到做科学研究,一定涉及科研经费,似乎经费成了科学研究的决定因素,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大学者是怎样做科学研究的。

1900年,爱因斯坦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失业两年后进入瑞士专利局任三级鉴定员,在瑞士专利局的七年是他辉煌的科学创造时期,分子的不朗运动,光电效应及狭义相对论就是在这个时期的科学成果。但如此震惊全球科学界,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成果,却是在没有花费瑞士国一分钱经费的情况下做出来的。

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也是如此,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1764年他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专心于著书立学,经过十二年的艰苦研究,1776年他的伟大著作《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发表了,该书一举成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名声,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他并没有向国家、大学和其他人申请一分钱经费,但却做出了杰出的成果。

纵观爱因斯坦和亚当·斯密,他们都是在工作和研究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继续深入研究,最后解决问题。而且他们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而努力研究出来的。

联想到当今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人,他们做研究的路线却和爱因斯坦和亚当·斯密绝然相反,他们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发表论文和评奖,说直白点,就是为了评职称和出名。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不是真正搞科学研究者应该有的初衷。

搞科学研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解决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秘密和规律。因此,首先要进行周密的部署,围绕某个点或面深入彻底的研究下去。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先拟定一个大家都在研究的热门题目,然后大吹特吹,写成洋洋洒洒的课题申请书,再向国家经费管理部门狮子大开口,伸手就是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人民币,而不管科研项目是否真正需要那么多钱,是否能做出成果,他们心中想的是先把钱弄到手再说。也有一些科研项目,完全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根本不需要或需要少量的经费,但申请者大笔一挥,写上一长串合作者的名字,申请一笔不菲的经费。如社会科学的一些项目,根本在书斋中就可以独立完成的,是不需要什么经费的,研究者往往罗列一大笔开支,要到多少算多少。

更令人惊讶的是,科研经费正成为“洗钱”的新目标。日前据《瞭望新闻周刊》透露,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发生不少国家科研经费被转出境涉嫌“洗钱”的事情。“洗钱”的黑手竟然已经伸到了国家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上。

科研经费用于洗钱的方式有多种:第一,购买设备,例如国家下拨700万元,只购买500万元设备,200万回扣进了小金库或者个人腰包。第二,大量购买汽车房子及其他消费品,最后纳为私产。第三,购买保险,例如,“我今年55,买5年养老保险,每月2000元,5年就是12万,等我退休后,这笔钱我可以取回,至少可以拿回本金,将来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买保险则有发票可以报账。第四,合作研究,例如,“一个亿的总课题,我说需要别人合作研究,跟对方地下约定,让他开个高价,把5000万元钱打过去,对方返回4000万,一起地下分赃吃回扣”。第五,用科研经费投资产业化或者其他赢利性实体,或者自己建立公司,拿科研经费作股东。第六,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消费。

同时,院校争取来的科研经费还有可能成为向官员、专家行贿的来源。包括:第一,送回扣。有的项目经费至少拿10%打点关节,有时高达50%。一般一个专家的回扣率为项目申请费用的2%-5%。其次,送项目。专家评审通过了总课题,科研人员就拿子课题贿赂评审专家。

现在中国的状态是,实验室建设得越来越豪华,越来越高级,占地面积越来越大,有的科学家办公室可媲美总统办公室,实际用于研究的钱少而又少,而对在科学研究一线工作的博士、硕士却十分苛刻,每月仅发给几百元的生活费用,而在国外,博士、硕士的补贴每月达上千美元。因此,这些学生谁又能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做研究呢?实际上,大部分的博士硕士,都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习外语和联系出国上,他们是身在实验室心在欧美啊!

试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东西又何来突破,何来创新?在这种思路上进行的科学研究必然是低水平重复或者走向造假,这就难怪国家每年立了那么多项,拨了那么多经费,最后弄出一大堆无用的泡泡来,真正独创的有价值的东西少而又少,大科学成果更是和大熊猫一样的稀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文建平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