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雾霾段子的鼻祖

【看中国2014年03月23日讯】中国流行雾霾段子,是在还没有出现雾霾的时候。雾霾段子流行超前现实35年,事实就是这样。

严肃一点的研究,需要为研究的对象、现象找到起源或“祖师爷”。雾霾段子在中国何时滥觞?答曰:上世纪70年代末。

其时拨乱反正,高考恢复,改革启动,各界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知识界欢呼“科学春天”,“80年代新一辈”意气风发,大中院校的莘莘学子无须扬鞭自奋蹄,勤奋好学之风深入街巷村野,各专业、行业中的上进青壮多下力恶补英语,一度竟成社会时尚。

有一篇外国短文,对部分人来说印象深刻。这是篇小小说,作者是美国的新闻记者和政治讽刺作家阿特·布奇沃德,译文标题为《新鲜空气可以使你致命》。作者开宗明义:“烟雾曾经一度是洛杉矶最大的吸引力,而现在则遍及全美国,从比尤特、蒙大拿到纽约城,人们都在习惯于这种被污染了的空气,以致呼吸别的空气反而感到很困难”。

在美国大城市生活的“我”,来到了某高海拔地区,一走出机舱就闻到一种独特的东西,那是他不能适应的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实在使我感到头晕目”。“这里周围有没有内燃汽车?”我问道,“让我呼吸三四分钟也好”……我们找到了载重汽车的司机。我在暗中给他一张五美元的钞票。于是,他让我把脑袋凑近汽车的排气管半小时,我立即就恢复了充沛的精力,又能够和人家长谈了。

小说标题显示的观点明显荒唐,作者讲述的故事纯属捏造,但话题和真正的主题非常严肃。机智的作家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恶搞”美国大气环境,警示人们必须关注工业污染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毋庸置疑,这篇小小说是个环保段子,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第一个雾霾段子。

迄今,国内所有原创的雾霾段子,均未能超越这篇舶来品的艺术水准;所有的“国货”,都没享受过这一原装进口货所享受的高规格待遇。

该短文成为英语教材中的范文、试题的选取点,国内为数不多的文学、社会、外文期刊以及众多的地方报刊先后转载、解读,令此文的读者多到不可胜数。同时,当年电视普及率很低,能买得起录音机的人只是极少数,能有个半导体收音机辅助英语学习就不错了,而国家电台以英汉语对照的方式反复播出,该文的听众,称得起“广大群众”。

一篇外国的轻量级小文,何以在中国获如此殊荣?首先,所选外文必须具备鲜明的揭露、批判性质。英文要学,但英文内容不可以对资本主义世界做正面描述,一边学英语一边强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感,才是最理想的效果,而那篇短文正是揭露资本主义之腐朽与“吃人”本质的。其次,选一个国外的无名小卒或“资产阶级专政”的吹鼓手,给中国大学生当老师都不合适,而此文作者是一位有身份的人,同时又不是一个外国政府的“五毛”写手,作为美国的“公知”和“谣言大V”,他所撰写的报纸专栏文章,对美国的政治人物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选这样一个对美国而言的批评家,对中方来说相当正面。最后,也得考量一下文笔、趣味、篇幅等技术性因素。

近一、二十年间,影响中国经济、社会运作与进程的资深或权重人士中,有一批当年曾恶补英语的学生。在如今的决策层,当年的青年学子已成骨干力量,并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威发力。

揭露“资本主义”对环境、对社会造孽,一直是不遗余力的国家行为,故而,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人民受害的信息,历来传播顺畅、丰富多元。遗憾的是,对他国的批判与讥讽,对自身似乎毫无警示之效,中国人满怀对前车之辙的鄙夷,兴致勃勃地奋进在前车之辙上。而今,我们已经超越先行拓路者的拐点,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大气污染曾非常严重,但并未到达中国当代如此严重的地步。

中国精英群体,早早接受了危机预警,也具备与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常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预警无用、知识失效呢?我们眼睁睁看别人摔跤并对其加以无情嘲笑,可是这却不能避免我们在别人、在自己跌倒的地方一再跌倒,这状况持续下去,将是“全方位污染”并再加无解无望的局面。我们这里的“人类经验教训接受机制”是否设计有误、运行失常?弄明白这个问题,方解决其他难解之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黎明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