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思祺:台湾反服贸战火延烧 僵局难解(图)
这场僵局如何收场,正在考验台湾社会和人民的智慧
【看中国2014年03月21日讯】持平而论,《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台利弊互见,但执政国民党误判情势,破坏审议民主程序,引爆人民怒火。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2013年6月签定以来,争议始终不断。在学生和社运团体夜袭攻占立法院后,反对声浪延烧全台。如何收场,正在考验台湾社会和人民的智慧。
在台湾社会的反服贸氛围中,原本就存在情感上的反对以及实质上的反对,加上国民党破坏审议民主程序,终于引爆台湾社会的怒火,一发不可收拾。
对中不信任感
面对强权中国大陆的崛起,台湾人民心中充满複杂的情绪。原本长年敌对的双方,“一夕之间”变成了朋友,力量较小一方台湾的戒慎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举例来说,生意往来,理应在商言商,台湾人民不免心生疑虑,为何中国大陆要“让利”给台湾,以优于市价的价格购买台湾农产品?背后是不是有政治目的?
在交往过程中,台湾人民心中始终有一种深层的恐惧—北京当局企图以商围政,最后併吞台湾。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关係愈来愈密切,这种恐惧愈来愈加深,不信任感愈来愈强。
就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例,台湾和纽西兰、新加坡签定自由贸易协定,台湾社会未曾听见反对的声音,更未要求逐条审查,还嫌签得太迟,延误了经济的发展。今天换成服贸协议,为何就要求逐条审查、还要公布主谈者名单?为何人民不相信谈判官员尽忠职守?这就是情感上的反对。这样的情感亦投射在中国大陆涉台人士访台时的抗议活动上。
面对中国大陆,国民党竟和面对其他国家一样“一视同仁”,显然是轻忽了台湾人民对中国大陆的複杂心理。
当然,反服贸还有实质上的反对。这样的反对力量主要来自学者和受害业者。
黑箱作业
首先,针对自由贸易谈判,一般国家都是先谈货贸,再谈服贸,就是因为服贸影响层面广泛,涉及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的产业,本宜妥善规画。台湾和中国大陆却是反其道而行,先服贸、再货贸,似乎过于轻率。
根据经济部国贸局资料,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8.5%,从事服务业人口达58.76%,服贸对台湾的冲击可想而知。更令人不满是,服贸从规画、谈判到签署不够透明,让人质疑根本是黑箱作业。
忧中以大吃小
再者,在服贸中,中国大陆对台湾开放80项,台湾对中国大陆64项,看似台湾占了便宜;但是,别忘了,台湾服务业多属中、小企业,难以进军中国大陆,服贸根本就是“看得到、吃不到”。相形之下,中国大陆服务业进军台湾就轻易多了,台湾业者担心大陆“以大吃小”。
更离谱的是,双方跨境提供服务模式明显不对等。台湾业者投资地区限制在福建、广东等地,中国淘宝网不需来台设点,即可吸收台湾商家和客户。
又如,服贸涵盖范围广泛,其中包括不少敏感行业,例如:台湾开放资料处理业、广告、电信、配销、运输、印刷业,这些产业涉及言论自由、资讯安全和国家安全。还有,金融业一旦开放,台湾金流市场可能将遭控制。
更何况,中国大陆的服务业很多都是官方的产业,一旦进军台湾,令人不安。
以此观之,自由贸易协定的对等、国安和程序透明等三个原则,两岸服贸协议显然并未达到标准。
违反程序正义
随着反对党不停抗议以及传媒不断报导,台湾社会逐渐了解两岸服贸协议的不利面向,加上受害业者时常抗议,立法院朝野政党进行政党协商,达成“逐条审议”共识。
未料,国民党立法院党团违反先前的承诺,竟强渡关山把服贸协议送到院会存查(代表内政联席会议已完成审查程序,等候院会表决。),违反程序正义,终于引爆社会全面大反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