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钢铁之后煤炭业也面临崩溃

【看中国2014年01月25日讯】在近日银监会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现了新趋势、特点,其中信用风险正从长三角地区向其他东部省市和中西部地区多点扩散,从钢铁、光伏、船舶等困难行业向上下游行业和关联产业链蔓延。

截至2013年11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1079亿元,而10、11月份不良新增呈加速态势,分别增285.6亿元、139.1亿元。
银监会最近已向地方银监部门以及商业银行警示,2012年来暴露的钢贸贷款领域重复抵质押等违规业务模式,隐现被复制到煤炭、木材、水产贸易等领域的迹象。”上述知情人士称。其中煤炭业最为危险。2013年上半年,江苏钢贸市场不良贷款余额为210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超过40%,较年初上升逾20个百分点,部分大中型银行同期钢贸不良占新增不良贷款一半,风险基本已释放完毕。

但随着钢贸不良的大规模暴露,去年开始传导至钢铁生产企业,并进一步蔓延至煤炭、矿产等行业,风险传染明显。”河南 省银监部门已多次警示当地煤炭、有色贷款集中,注意此类产能过剩企业在风险传染下的还款问题。 和钢贸类似,煤炭类能源企业同样为资金密集型,对银行资产质量冲击大。

煤炭行业资金链断裂的例子以广东蓝粤能源发展最为典型。蓝粤能源以经营山西、内蒙等地煤炭为主,此外还进口越南、澳大利亚、印尼等地煤炭。公司主要客户是在珠三角等地的电厂、钢铁、水泥、造纸等大中小型企业。近两年,蓝粤能源由于利润收窄出现巨额亏损。除蓝粤能源外,广东其他大型煤炭贸易商如秦发、亚太能源、大优、飞马等企业也在去年基本暂停进口业务。广东省内和这家大型民企保持借贷关系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多家中小银行出现总金额逾90亿元的不良贷款。好在这家民营企业还有几条破船可以拍卖,银行们总不至于血本无归,不过在运力严重过剩的今天,几条又小又旧的干散货船最多能卖不到5亿。

煤炭业遭遇的两大困境,一是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价格跌跌不休,煤炭业下游的钢铁、化肥、玻璃、电力、水泥都需要大力压缩过剩产能,河北省尤其坚定淘汰过剩产能,同时环保压力,天然气取代煤炭的步伐越来越快,发达地区冬季供暖都优先使用天然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前11个月,煤炭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405.54亿元,同比增长80.7%。“目前价格才刚开始下跌,等主流品种的动力煤跌到500元/吨时,煤炭行业的资金链必会亮起"红灯"。”煤炭行业人士预言。“若忽视了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和债务规模,煤价一旦跌破生产成本,资金链断裂危机必将直接导致煤炭企业崩溃。”

煤炭业的第二个困境就是资产负债率高,企业对资金需求非常强烈,然而银行却收紧了煤炭业信贷,同时融资成本大幅度上升。煤炭行业的多只信用债近期遭遇了集体下调评级,包括四川煤炭产业集团、义马煤业集团、中航三鑫等。今年以来山西煤炭企业负债率节节攀升。截至2013年6月末焦煤、阳煤、同煤、潞安以及晋煤五大煤炭集团负债率均在73%以上,负债总额近6800亿元。

中诚信托事件和联盛集团案也导致银行加速远离煤炭业,中诚信托的控制人身陷囹圄,而联盛集团的控制人也难逃牢狱之灾,其在香港出庭受审,不出意外地话,肯定要吃几年牢饭了。联盛的规模远大于中诚的振富能源,截至今年9月底,联盛集团对外融资总额为268.07亿元,其中银行借款余额超过153亿元,信托借款余额超过73亿元。联盛集团净资产估计最多不过50亿,还在不断贬值中。

银行对煤炭企业的信贷也渐渐收紧。原来现汇的付款企业现在提出承兑付款,对煤企来说,现金压力大。所谓承兑付款,就是购买煤炭的企业从银行开出一张远期汇票,购买方承诺在未来数月进行付款。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原来可以直接收到货款,现在这笔款却变成了远期汇票,需要在未来数月才能收到,资金压力不言而喻。受银行信贷收紧限制,不少煤企和贸易商不得不考虑绕开银行,寻找其他的融资方式。据了解,鄂尔多斯许多中小煤企被迫以高利贷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煤炭业现在需要饮鸩止渴,不过就连一杯鸩酒都越来越难找到卖家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